上汽大衆,敗走M城!

7月份的上汽大衆,算是勉強度過了一個安穩月。

從乘聯會公佈的7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來看,上汽大衆以13378輛的成績收尾,在合資品牌中,算是一個“顯眼包”了。

在這1.3萬輛的批發銷量中,上汽大衆ID.3(參數丨圖片)立大功。

據傳,ID.3在該月的批發銷量近7千輛,超過總銷量的一半以上。上汽大衆還把訂單數據拿出來曬了曬,7月,ID.3共收穫超1萬張訂單,8月份的銷量貌似也有戲了。

在經歷了2023年上半年銷量簌簌下滑後,憑藉ID.3帶來的新能源增量,上汽大衆小喘一口氣。

但,這就高枕無憂了?

事實上,上海大衆ID.3的訂單量飆升,與上個月官宣降價密不可分。

7月7日,2023款上汽大衆ID.3宣佈最高降價3.7萬元,售價12.59萬元起,就連高配車型的裸車價也不超過15萬元。

降價的威力有多猛?

從降價前後的銷量就可以看出來。要知道,今年6月,ID.3的銷量僅爲1819輛,在國內銷量排名已經來到了200名開外,只佔上汽大衆總份額的1.93%。

降價之後,ID.3的訂單量直接飆過了“萬輛大關”。ID.3也用事實證明,在國內市場,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沒有賣不出去的車。

7月銷量暴漲,歡欣鼓舞。上汽大衆決定將這一促銷活動繼續延續至8月底。同時,針對其他車型,上汽大衆同樣給出了相應的促銷方案。

還是在新能源車型上,途觀L插電混動版有最高5.5萬元的綜合優惠,而ID.家族中的ID.4 X和ID.6 X則分別有4.2萬元和5萬元的綜合優惠。

注意,這僅是官方降價促銷的尺度。如果再算上4S店再讓利的話,最終的成交價可能會更低。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不得安排一個“但是”嗎?

在享受了降價促銷的優惠之後,消費者勢必還會失去一些什麼。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還是以ID.3爲例。

此前,訂購ID.3頂配車型可以獲得19000的ID.豆,這些ID.豆可以用來兌換如AR-HUD擡頭顯示、免息貸款、充電樁等,在某些地區還可以兌換置換優惠。

在交車後,如果ID.豆還有剩餘,同樣可以在上汽大衆APP內兌換公共充電卡、車輛售後服務或是一些周邊商品。

簡單來說,降價前的ID.3雖然看上去不便宜,但19000的ID.豆基本可以按照1:1的現金進行相應的抵扣。

這樣一算,似乎降價幅度也沒有那麼大了。

而如果按照現在的銷售策略,同樣選購ID.3頂配車型的話,只贈送3000的ID.豆,並且只能用於兌換第三方充電樁或用於抵扣3000元的購車款。

這種丟卒保車的銷售策略,其實與此前蔚來宣佈通過取消換電權益來降價一樣,同屬於羊毛出在羊身上。

只不過一家放在了明處,而另一家則處於暗處。

對於上汽大衆來說,“以價換量”顯然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

但擺在他們眼前的是,ID.3上半年只賣了13665輛、ID.4 X只賣了11175輛、ID.6 X更是隻賣了3260輛。

三款車半年的銷量累計,才和隔壁家海豚一個月的銷量差不多,簡直痛心疾首。

其實,遙想當年,上汽大衆,乃至整個大衆集團對於電氣化的轉型態度十分堅決。

早在2017年,大衆集團就開始着手研發MEB平臺。隔年,上汽大衆MEB工廠即破土動工。

當時的上海,北有上汽大衆MEB工廠,南有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雙方同時在建並且幾乎同時完工,成了不少上海市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到了2019年,第一臺基於MEB平臺的ID.3在歐洲正式上市,一個月後上汽大衆MEB工廠的第一臺車也成功試製下線。年底的廣州車展上,ID.3首次與國內觀衆見面。

然而,在2019年,消費者真正等來的,並不是ID.車型中的任何一款,而是一輛NEDC續航里程僅278km的朗逸純電——就連網約車司機見了都“直搖頭”。

等到上汽大衆首款ID.車型交付,則已經是2021年年初的事情了。

好在,彼時的上汽大衆突然有了一絲開竅。在2021年的中後期,上汽大衆連發ID.6 X與ID.3兩款新車,就此有了現在我們熟悉的ID.家族。

作爲對比,同期建設的特斯拉工廠在上汽大衆蹉跎掉的2020年裡,國產Model 3全年銷量爲13.75萬輛。

到了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更向全球市場交付了48.41萬輛新車。

錯過了最佳上市時機不說,上市之後的ID家族車型還因爲鼓剎問題炒得沸沸揚揚,後來又因爲車機的問題飽受詬病。

至今,ID.家族的車機以及上汽大衆APP還會時不時地罷工。

如今的MEB平臺,面世已有6年了。這些時間對於人們印象中的車輛更新換代時間來看,似乎正處於產品的“壯年時期”。

但,面對身邊的後起之秀們,ID.家族的車型不論是在智能座艙還是在智能駕駛上,都已經落在了後面——智能化有,但是不多。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你使用iPhone的同事面前,掏出了一臺諾基亞N97,這個比喻真妙!

在ID.家族推出之初,上汽大衆曾有過一個美好的願望。

上汽大衆參照了不少新勢力品牌的做法,爲ID.家族量身打造了代理制運營模式。

爲的是保持ID.家族車型售價的一致性,對於消費者來說,免去比價議價的煩擾;對於上汽大衆來說,則是保證了利潤。

爲此,上汽大衆還特地建立了交付中心。

而代理商的職責,則從過去4S店的銷售,變成了邀約、試駕、車型介紹等線下服務,並美其名曰爲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在體驗過後,消費者並不直接在4S店下單買車,而要通過上汽大衆APP線上訂購。

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骨感的。

傳統4S店在轉型爲代理商後,對於產品推薦的熱情顯然不及其他車型,加上4S店並不能直接主導車輛的最終售價——因爲銷售合同的甲方是上汽大衆,而非4S店——導致不少店家對於ID.車型的態度是“賣一輛算一輛”。

幾乎同時,在4S店原價銷售,訂車之後還要等上一到兩個月的ID.家族車型,到了二級經銷商手中,尤其是以ID.4 X爲例,在有現車的同時,還有着不小程度的優惠。

這不就亂套了?

上汽大衆精心建立,細心維護,甚至還對擅自降價的經銷商嚴懲的價格體系,就此崩塌。並且,隨着蝴蝶效應的影響,各地經銷商也紛紛調價。

於是,經常會有車主提車後沒多久,就聽到其他地方的同款車型價格更優惠。這也讓不少遵循上汽大衆銷售策略並高價入手的車主,感覺自己成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是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部分經銷商也揹負着較大的庫存壓力,現在還積壓着去年生產的ID.4X。

事實上,上汽大衆ID.家族銷量不佳以及終端價格降幅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前大力推行的代理制的困境。

同樣由於銷量不佳,上汽大衆最終還是重啓了能夠提供更多終端優惠、能夠爲廠家分擔庫存的經銷商模式。

代理制已經名存實亡。

7月的銷量回暖,更多地是爲上汽大衆打入的一針強心劑。但在產品上與友商的差距,正日益凸顯。畢竟,底盤質感、電池安全性(已經被打破)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不夠顯性。

而當大衆中國攜手小鵬,上汽奧迪聯姻智己,就連對面的捷達都與零跑眉來眼去時,困於MEB平臺(標題中的M城)的上汽大衆又將何去何從,目前仍未可知。

最感慨的是,作爲一名上海小囡,並且先後擁有過三款上汽(海)大衆產品的我,不希望對後輩講起上汽(海)大衆曾經輝煌的時候,全都只是存在於腦海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