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中共二十大後四國再續一帶一路倡議(陸文浩)

中共「二十大」閉幕後,中國大陸邀請越南、巴基斯坦、坦尚尼亞、德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導人訪華,備受國際矚目。(美聯社資料照片)

中共「二十大」閉幕後,中國大陸隨即邀請越南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Shehbaz Sharif)、坦尚尼亞總統哈山(Samia Suluhu Hassan)、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先後於10月30日、11月1日、2日、4日抵華訪問,次日並拜會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

期間,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話,王毅向布林肯提出,美方需仔細閱讀「中共二十大報告」,才能正確解讀大陸未來的發展,並能在此基礎發展中美關係。由於,習近平連任第三任,並立即與前者4國元首進行會晤,渠等動作之大,引發國際關注其實質意義與意涵。

首先,由於臺灣先前經歷,中共宣稱我與美國「臺美勾連」操作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觸碰「一中原則」底線,造成共軍圍臺軍演數日,摧毀兩岸累積已久的政治默契下的臺海中線。雖然,隨着時間的流逝,共軍抵近臺灣周邊海空域兵力數量,已經從美臺高層互動的減緩而減少,也從美方機艦減少在臺灣周邊海空域活動,而使得共軍未進一步展開繞臺之舉外,近日從解放軍機艦在臺灣周邊海空域活動亦有相形減少。

因此,臺灣內部基於上述的經驗,對於「中共二十大報告」的解讀是藍、綠雙方均將焦點放在「臺獨」與「反臺獨」、中共發展國防科技、「芒果乾」、以及「抗中保臺」…等等的武力威脅,卻無法冷靜下來,看待中國更大的雄心壯志或經貿稱霸全球的野心。中國在未來的5年、甚至10年的發展中,將中國建設成富而安康的大國、或國際上的強國,實爲其國家發展的目的與宗旨。

其次,從歷史的爬梳當中,中共自國、共內戰迄今,一向擅長於「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來發展國家政心軍經。也從歷史的經驗,借鏡「美蘇冷戰」競逐下,蘇聯因爲與美國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整體招致拖累而瓦解。

因此,大陸經過毛澤東時期的文革,使得中國大陸經濟停滯許久,自鄧小平時期「改革開放」政策40年的發展,造就其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上任後,政府大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一帶一路」倡議。

從地緣經濟的視角,前者,以大陸爲中心,走陸路往中亞、歐洲,以「中歐」鐵路運輸;另大陸西南方籌劃以投資鄰接國與其鐵、公路的建設,構成雙方經貿快速流通。後者,以大陸沿海13省輻射,往東北亞、東亞、東南亞,並向南亞,以及印度洋、地中海、歐洲;其中東北亞航線未來隨着北極融冰因素,形成「冰上絲綢之路」直通歐洲最快經貿商業航線。

對此,從此次大陸邀約國家的地緣關係,越南象徵東南亞國家之一、南亞的巴基斯坦、非洲國家坦尚尼亞,以及歐洲的德國等4個區域,再依到訪大陸時間先後安排。筆者發現,正好由近而遠,與「海上絲綢之路」航線規劃大方向相吻合。可見,大陸在後續即將來臨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以及泰國曼谷召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前夕,有刻意巧妙的安排。

最後,大陸首先在越南總書記阮富仲會後宣示,高度重視與中國關係及合作爲對外政策的頭等優先,不參與任何軍事聯盟反對另一國,並堅持「一箇中國」、「反對臺獨」政策。中越雙方雖未指明保持陸上海上的和平穩定爲何?但有地緣政治敏感度者,都知道是中越南海島礁與主權爭議。此舉,對於即將在11月18日至19日於泰國曼谷召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起帶頭作用,屆時大陸將爲避「南海問題」繼續與東協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運用拓展經貿互利態勢,更緊密的拉近與東南亞國家依存關係,以避免美日等軍事同盟國從中離間。

至於中國在南亞的「巴鐵」總理到訪,將在既有的基礎上,爭取中國加快對瓜達爾港爲中心輻射的交通基礎建設;坦尚尼亞總統將針對2015年夭折的中坦雙方「巴加莫約港」合作計劃進行促商會談。至於德國總理到訪大陸,將在11月1日中德建交50週年、德國同意中國投資漢堡港等基礎上,向美國與北約部分國家宣示「反對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政策。

對此,從東南亞國家面對美國「反中政策」,基於國家經濟發展不選邊站之舉措後,德國也在美國與歐盟的壓力脫穎而出展現自己的智慧,相信中國大陸在習近平之後的5年、甚至10年,將帶領中國大陸往「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前進。

(作者爲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文化國發所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