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代的「高科技」 數位藝術展「再次重回類比之詩」

郭耀〈根節點〉。(圖/文化部,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國美數位藝術方舟推出2016數位藝術策展案「再次重回類比之詩」,由策展人羅禾淋策畫,邀請安藤英由樹(日本)、郭耀(中國)、牛淼(中國)、林欣傑香港)、林經堯姚仲涵洪韻婷陳依純8位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國美館蕭宗煌館長表示,展覽呈現「類比」科技古典韻味,以此深入的對比古典與非古典兩者之間的差異

蕭宗煌表示,國美館致力於數位藝術的推動,2003年開始承辦「數位藝術創造計劃」、2007年成立的數位藝術方舟、每年皆推出多檔數位藝術策展案,希望藉由數位藝術的推動,挑戰未來當代藝術發展型式,「『再次重回類比之詩』呈現「類比」科技的古典韻味,在數位之中找尋呼應慢科技的表現,以此深入的對比古典與非古典兩者之間的差異。」

▼數位藝術家王新仁「演算聲音藝術」。

策展人羅禾淋說,數位時代人們每天接受海量資訊,快速資訊衝擊生活,也使得科技的本真性逐漸被忽略拋棄。「再次重回類比之詩」一展有兩個子題,分別爲轉換舊物爲新的展示方式的「物的追憶詩性」及用新的資訊討論舊物的「資訊的回到類比」。討論「物件」及「資訊」,在「新」與「舊」相互過渡的方向中,找到慢科技時代下的美學,「藉着由舊至新、由新到舊的展示方式,呈現藝術家以日常及舊物爲創作媒材和思考,帶領觀衆回到充滿「類比」資訊的「慢科技」時代,以不完美的機械性詩意,重新找回科技的古典溫度。」

▼陳依純〈天書解密〉。

國美館表示,在數位化來臨之前,「類比」科技量測了生活中的各種系統,如聲音、時間距離、溫度等等,然而,類比科技在測量及實用上存在着誤差,逐漸的被「數位」的0與1所取代。在子題「物的追憶詩性」中,藝術家們以嶄新的方式來呈現舊有的現成物,將舊的物件,如壞掉的遙控器、被淘汰的輪胎工廠的老舊模具等重新改裝,藉由重新賦予器物意義,追憶生活和器物的過往。

國美館指出,「資訊的回到類比」,則是以新的科技來擬態舊的感觀,將數位資訊當作素材,例如高頻閃爍的LED燈,虛擬的水滴資訊擴散,網路資訊雕塑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以古典的方式,反轉數位資訊的精準特性

「再次重回類比之詩」藉由8件藝術作品,呈現「類比」科技的古典韻味,在數位之中找尋呼應慢科技的表現,以此深入的對比古典與非古典兩者之間的差異。希望在人們擁抱工業及科技後,爲「靈光」找到最後的防線,同時也希望觀者透過新舊物件與技術之間的辨證,找尋「詩意」,回到深刻、享受、慢速的生活方式。

「再次重回類比之詩」於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展出至10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