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三立做雜誌 黏緊粉絲一年就賺錢
文/黃亞琪
▲三立電視副總經理 張正芬(前)與團隊,用行銷思考來編雜誌,讓月銷量翻3.5倍。(圖/商周提供/攝影楊文財)
「當人家覺得你瘋了,你就成功一半了!」這是三立電視總經理張榮華今年9月上架第3本雜誌《文創Life》最大的體會。
三立第一本雜誌2000年創刊,不過20個月的《華流》平均月實銷量約7萬本,今年5月至7月在7-Eleven生活類月刊實銷量第一名;剛創刊的《愛玩客》甫上架,也在各通路奪下綜合休閒旅遊雙月刊銷售冠軍。
今年上半年,《華流》開始獲利,打破一般紙媒創刊平均3年到5年還在損平間掙扎的定律,約1年就賺錢。隨着雜誌上架,其自制偶像劇,收視率跟着水漲船高;因應個別戲劇開設的臉書討論區也排進討論活躍度全球第5名。藉雜誌銷售,拉昇戲劇、節目收視率、活躍臉書討論度,這一環扣一環的關鍵是什麼?
把電視迷變成死忠讀者搭上ON檔節目,熱賣10萬本
顛覆編輯部主導內容的傳統模式,《華流》、《愛玩客》背後推手是三立資深副總經理、身兼2本雜誌社長,張正芬領軍的行銷團隊,「我們從行銷、產品出發,徹底將『粉絲經濟』玩透,」她一語道出在紙媒低迷景氣下勝出秘訣。
滾動粉絲第一步,在於將ON檔戲、ON檔節目和封面主題綁在一起。以銷售逾10萬本那期爲例,封面人物是剛下檔戲劇《我的自由年代》男女主角李國毅和任容萱。上映時收視率不到1%,在封面報導加持下,隨討論話題展開,結局提升到平均逼近2%成績。
這是摸索4期才得出的經驗。《華流》前3期銷售僅2萬本左右。直到第4期,以ON檔節目《超級偶像七》出身的謝博安爲封面,銷售逾5萬本,比前3期多一倍以上。
雜誌內容「視覺故事化」,這模式是滾動粉絲購買慾第二步。對鐵粉而言,即時內容外還要「獨家」加「獨特」,才能在大堆雜誌中刺激消費。張正芬表示,三立最大優勢是百分百自制內容,好處是藝人行蹤可掌握,產生獨家內容。難的是,要在演員一邊拍戲,一邊僅有4小時內完成,有故事性、視覺感,就是挑戰。
執行前,同仁會先將企畫書準備好,包括4張A4內共91張參考圖,這還是最低規模。視覺總編蔡鎮宇先畫出如拍電影分鏡圖,讓演員上場就知道怎麼拍、視覺故事連續性概念是什麼。
把粉絲當市場溫度計每一款封面,他們要的就做
滾動粉絲第三步,即首創雜誌封面簽名會。負責行銷推廣的資深經理廖翎妃分析,辦雜誌簽名會,粉絲到場看見偶像,加深蒐藏感、累積忠誠度,買的不僅是雜誌,連帶推動周邊商品銷售,還推升收視率。
「魚幫水,水幫魚」效應,玩到後來,還一次推出多款封面。「只要是粉絲要的,就可成爲我們的封面。」張正芬解釋,跟一張CD發行5個版本封面套道理一樣,只要產品好,粉絲就會埋單,「每期封面製版成本僅增加2000~3000元,成本並無增加很多,但粉絲可能一次買5本。」
雜誌新手三立漸漸讓鐵粉變成「華粉」,勾動購買慾。儘管雜誌僅佔總體營收約1/60,但新平臺背後滾出的粉絲效應,卻有很大想像空間。三立用跨媒體印證了:有粉絲,就有商機。滾出不同行銷模式,讓偶像市場的獲利模式又開了一扇窗。
【 更多報導 】
「哈囉,各位悲慘的窮人們,你們想要的東西我根本不希罕」這纔是連勝文的真心話33歲開始搭商務艙》吳淡如:再省,也不要虧待自己跟日本人合作讓我體悟:爲什麼臺灣人總是「贏在起跑點」,卻「摔在終點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