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大陸新一輪促消費找商機

旺報社評

大陸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5%經濟增長目標,並提出一系列促消費措施,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疫後大陸頻頻推出「促消費、擴內需」措施,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促消費」放到首要位置,日前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列出十項工作任務,「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列爲第一條。

可望拉動臺灣數位產業

大陸經濟以「消費、投資、外貿」三駕齊驅,如今外部需求萎縮,投資邊際效益遞減,消費顯得至關重要。此爲經濟層面的意義,若從社會角度切入,大陸社會財富積累,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擴大後,自應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過渡。

與往年不同,大陸新一輪促消費措施牽動多領域、多產業,對提振經濟更具總領性意義。理解大陸新一輪促消費邏輯,將是把握大陸未來市場機遇的重要途徑。

首先,大陸新一輪促消費措施,注重培育新消費。千禧年以來,大陸社會結構、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消費需求也有相應改變,本輪促消費措施注重對這些變化的迴應。

去年大陸提出「首發經濟」概念,即以「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迴應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參與感」的需求來帶動消費,這與以往重視物美價廉、高性價比的消費偏好有很大的差別。這一概念已成爲大陸相關廠商與研發單位推出新產品的風向標。

此外,還推出「銀髮經濟」,迴應人口結構改變,長者消費增長的趨勢;「冰雪經濟」順應消費從物質需求向體驗需求的轉變;加快數位、綠色、智慧等新型消費發展匹配產業發展方向。更有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等,都是未來重要增長領域。

其次,新一輪促消費措施更具政策指向性。以正在進行的消費品「以舊換新」爲例,今年大陸在該領域將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較2024年實際安排的1500億元增加了一倍,預計將撬動上萬億元的消費增長。而這些錢補貼在哪裡,均有一定政策指向性。

一是產業指向。與去年「以舊換新」不同,大陸2025補貼目錄中新增了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三類數位產品。大陸欲推廣數位經濟,構建數位化社會,補貼數位產品具有一定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的性質。鑑於兩岸在電子產業的關聯度,該措施或對臺灣相關產業具有一定拉動性。

引入有效率高品質服務

二是地域指向。去年大陸「以舊換新」實施重點在一二級市場,但大陸指導農村發展的「一號檔」提到的「推動農村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的「健全縣域商業體系」,均預示着今年把關注點放在「下沉市場」。這意味着「下沉市場」的需求在未來更值得關注,消費潛力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第三,擴大服務業開放以促消費。擴大開放、吸引外資,曾是大陸培育新產業、提升企業競爭力等「促生產」的方法。如今,大陸用同樣的思路來「促消費」。

去年11月,大陸官方表示將開放試點,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引進國際高水準醫療資源,豐富醫療服務供給。今年2月,官方在《2025穩外資行動方案》中表示,「研究制定有序擴大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實施方案」。

大陸近年服務型消費需求增長顯著,但有效率、高品質的服務供給還明顯不足,擴大服務業開放意在解決有需求、缺供給的矛盾。外資進入後,大陸醫療、教育、文化類高端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

大陸對新一輪促消費能否奏效,還要看政策執行力,如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減輕中低收入者負擔、穩就業等,力度夠不夠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4年大陸儲蓄總額高達145萬億元,儲蓄率高達43.4%,比臺灣還高,居民消費佔GDP比重也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水準,有足夠政策空間可以發揮,關鍵在補貼如何精準施策,發揮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