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中關係更可能是「冷靜期」

旺報社評

陸駐美大使崔天凱發表《致全美僑胞的辭別信》,釋放準備卸任的訊息,但未見北京公佈接任人選美國兩任政府遲遲未宣佈駐北京大使,崔天凱又將卸任,美中將進入外交真空期,這是北京和華府建立外交關係以來所罕見。但這究竟代表雙方關係的惡化,或是進入戰略試探冷靜期,還有待觀察。

崔天凱:美對華正經歷新一輪重構

促成崔大使離任的關鍵因素,應是美方駐華大使職位懸缺已久,違背了外交關係中極重要的平等尊重原則。美國前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去年11月美國大選前離開北京,期間雖然傳聞前外交官尼古拉斯.伯恩斯有望出任,但拜登政府至今尚未正式宣佈,更沒有進入國會聽證任命程序。拜登政府此舉,頗有讓中共穿小鞋甚至難堪的味道。美俄拜普會」後,雙方大使各自回到駐地,更凸顯中美關係低潮

去年7月美國政府下令關閉大陸德州休士頓的領事館陸方隨即關閉美國駐成都領事館,兩國進入外交戰。基於平等外交原則,在美方尚未採取派任駐華大使行動前,陸方派駐華盛頓大使一事恐怕也不會有所行動。由於陸方是被動迴應的一方,不宜解讀崔天凱大使離任是大陸在中美關係上調整的大動作。

也有人從報派人選去推論繼任駐美大使人選,並預測中美關係走向。由於現代傳播通訊技術的發達,以及外交工作的複雜度大幅提高,職業外交官或派駐使節的角色也有很大的改變,例如美國等許多民主國家駐外大使,只是酬庸象徵性的禮儀角色。外交權力趨於集中,元首外交的重要性大增,職業外交官的決策功能大幅下降,除與駐在國外交的折衝樽俎外,進行國家公關宣傳與僑民服務也是重要工作。

崔天凱大使臨去前,發表辭別信不以美國大衆爲對象,而訴諸在美僑胞,除了表達對僑胞支持祖國的感謝;另方面也表示對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期望,希望僑胞在中美關係的推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可能暗示駐美大使功能性的轉變。

中美關係中,駐美大使仍有其重要性,但結構因素更重要,不因一人之去來而轉移。將崔天凱大使離任視爲中美關係的冰點甚至惡化實無必要,正如他在辭別信中表示:「當前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美國對華政策正經歷新一輪重構,面臨在對話合作和對抗衝突之間做出選擇。」目前中美關係不佳是事實,但應該還處於對話合作與對抗衝突的戰略選擇期。

中美進入冷靜期 累積談判籌碼

拜登上任後積極恢復與盟友關係,從印太戰略四方峰會、分別與日、韓元首會面,到近日七國集團(G7)、北約組織峰會,甚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見面,展現抗中的大戰略藍圖,準備與中國全面競爭。美國內部對於抗中已取得兩黨共識,紛紛推出針對與中國競爭的法案。但如果就此論斷中美進入全面冷戰,或許過於武斷,忽略世界結構性的因素。

正如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所言,中美經貿脫鉤有現實上的難度,美國的盟友也未必認同,他們並不願意減少與中國經貿往來。全球化已經滲入鑲嵌在每一個國家活動與個人生活之中,不僅是經貿往來,許多全球性議題都需要各國尤其是大國間的合作,例如這次全球性的疫情以及日趨惡化的氣候議題,都會使世界各國的政治議程與價值考量出現變化,冷戰時代意識形態的鬥爭,越來越失去吸引力。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日前一篇文章指出,西方重新合作固然是好消息,但是如果西方還想領導世界,就需要比七國集團會談拿出更高的理念,更要避免和中國爆發悲劇性衝突。中國不是西方利益和價值觀的最大敵人,「我們的敵人是我們自己」。無獨有偶,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資深參議員桑德斯6月中投書外交事務》亦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新共識是危險的,呼籲不要發動新冷戰。他還認爲民主的敵人不是專制,而是民主自身的缺陷被利用。

臺灣身爲民主國家固然值得驕傲,對於美國訴諸民主與專制的對抗也心有慼慼,但是國際格局與議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可不察。中美外交表面上陷入冰點,實際上可能是一段冷靜期,各自調整內部意見,或累積談判籌碼。臺灣切不可因爲美國的支持而誤判形勢,政治是可能的藝術,要爲所有的可能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