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磨合

旺報社評

大陸突如其來頒佈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整頓與監管措施,造成陸股及港股應聲暴跌。陸股在4個交易日內,從高點3574點重挫200多點到3361點,跌幅達6%;港股跌幅更驚人,大跌超過2500點,跌幅將近1成。對比全球股市處於高檔震盪格局,陸、港股市重挫不太尋常。處於風暴中心的中概股,如新東方、好未來及高途等,股價更是腰斬再腰斬。市場傳出北京開始收緊權力,限制上市企業海外籌資行爲,這已成爲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風險與挑戰。

不能踩黨中央紅線

陸、港股市暴跌的導火線在《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工作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中共當局明文規定,學科類培訓機構必須統一登記爲非營利組織,嚴禁資本化操作行爲,包括上市融資在內,也不允許外資及上市企業投資或併購校外培訓機構。雷厲風行的整頓行爲不但造成已在海外上市的相關企業面臨下市危機,更嚇壞海外投資大衆,導致陸、港股市及相關個股重挫。

外界不能理解的是,爲何大陸政府可以片面且突然地更改遊戲規則。尤其是在攸關企業上市籌資這麼重大的決策上,如此罔顧企業權益,令人匪夷所思。難怪投資人紛紛投下不信任票,退場觀望。大陸歷經40多年的市場經濟改革,外界不再以刻板的計劃經濟印象對待大陸,而寄予資本主義的厚望(即使背後擁有濃厚的國家色彩),也相信在市場經濟運作下,大陸會迎來更開放的社會與環境。

這樣的看法並沒有錯。大陸整體經濟發展也正朝這樣的方向在努力。只是,外界忽略的是,大陸依舊是一個人治色彩鮮明的國家,以最高領導人的意志爲依歸。任何市場運作的基礎都不能踩到黨中央的紅線。這次「雙減政策」會鬧得如此滿城風雨,就是北京認爲在部分領域,市場經濟已玩過頭,若不及時加以控管與整頓,可能會動搖到整體社會的穩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

其實,看看最近大陸在資本市場的一些大動作,比如阻止螞蟻金服在滬港同步上市、對阿里巴巴祭出反壟斷的天價罰款、對剛在美上市的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等,都不難發現,北京正在收緊市場的權力。「雙減」教育改革不過是冰山一角。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看起來有點意外,但貫穿大陸近期對網路、金融、媒體等領域產業的監管,也就不令人意外了。那麼,這是否意味北京放棄市場經濟?倒不盡然。嚴格說來,這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磨合過程。在這個天秤上,過去市場經濟砝碼多一點,現在則是社會主義砝碼多一點。

降低政策不確定性

如果回頭檢視中國經濟發展的本質,可以發現,即便市場經濟已徹底融入人民生活之中,背後最高指導原則還是社會主義。這也是爲何這40多年來的經濟改革會被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名稱,社會主義在前,市場經濟在後。一路走來,大陸就是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這個天秤中擺盪,抓取平衡點。只是,在經濟改革已然取得豐碩成果之際,諸多市場經濟亂象隨之而生,不管是網路巨獸造成的壟斷行爲,還是資本無序擴張導致的社會不公現象,都是北京無法接受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加強監管就成爲不得不的選擇,連帶也讓社會主義光環更爲凸顯。不過,這絕非代表大陸走回頭路、不重視市場經濟。畢竟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就算天秤再怎麼傾向社會主義,想要保持經濟成果,同時兼顧民生福祉,甚至融入全球化體系,市場經濟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相信大陸當局不會不懂這個道理。

有鑑於此,北京在加強監管之際,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分寸拿捏得更爲審慎。就以這次「雙減政策」爲例,若在事前多與市場溝通,充分揭露監管與整頓的相關訊息,降低政策不確定性,市場反應可能就不會如此巨大,這也是市場經濟的精髓所在。加強監管、側重社會主義理念不是不行,但過程中須兼顧市場經濟的運作,才能避免市場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