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再平衡

旺報社評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香港主權迴歸25週年談話,強調要保持香港獨特地位與優勢,支持鞏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角色,維護自由開放的經商環境。這番談話除了有爲香港經濟打強心針的意圖外,也有反駁大陸經濟改革可能走回頭路的意味。

改革開放 堅持下去

中共去年一系列反壟斷、整頓改革、共同富裕措施,不只外界質疑,內部也有聲音傳出,習近平可能改變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擔心社會主義重新擡頭,市場經濟殞落,將對成長力道日漸趨緩的大陸經濟形成二度傷害,阻礙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面對這些質疑聲浪,作爲國家一把手的習近平並未反駁與釋疑,只是一再重申,會努力將市場與政府角色調和得更好一點。一方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會更加積極發揮政府居中協調角色。一言以蔽之,在市場經濟架構下,融入社會主義精神,實現中國獨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近40多年來中國經濟改革,基本上都是秉持這個前提與路線,不斷修正前行,併爲大陸帶來巨大豐碩的經濟成果。

IMF及WTO統計,2021年大陸經濟總量17.7兆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全球佔比高達18.6%,貿易總量6.05兆美元則是世界第一,13.5%的全球佔比比排名居次的美國多出3個百分點。這兩個佔比數字在1978年時,不過僅有1.73%及0.8%,極其微小。

這也證明,4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努力,不僅讓大陸經濟脫胎換骨,也讓大陸在全球經濟與貿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西方國家決定對大陸實施經濟制裁,徹底打亂大陸原本經濟高速成長步調。外商停止投資、工業生產疲軟、貿易出口下滑、物價高漲等種種因素,導致隨後兩年經濟成長率從1988年還有11.2%的雙位數成長,迅速滑落到1989年及1990年的4.2%及3.9%,連帶引發內部對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抨擊與質疑。

面對保守主義與左派勢力的反撲,素有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稱號的鄧小平,啓動南巡並發表一系列講話,喊出「誰不改革,誰就下臺」的口號,最終起到一錘定音作用,重新確立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路線,並開啓隨後20年的黃金成長期。撫今追昔,鄧習兩人的南巡講話,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同樣是經濟遭遇強大逆風,也同樣是改革開放路線受到質疑,鄧小平堅定不移的態度,弭平了姓社姓資爭論,帶出中國經濟榮景。

吸引外資 必要之舉

習近平面臨類似的嚴峻處境,中國不能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遊移,而要堅定的表態,堅持市場改革開放道路,方能將大陸經濟拉出成長停滯的泥淖。這次香港談話重要意義,是把維護香港市場自由開放的精神,套用到全中國各地,加速經濟改革開放步調。過去40多年經濟發展成功經驗,已經清楚證明,大陸經濟快速成長既非源於舊社會主義,也不是純西方的市場經濟,而是在兩者之間,依中國文化、政治、社會特色與需要而各取其長的運作。

在實際作法上,北京可以思考,針對去年開展的一系列整頓改革措施,譬如網路平臺的反壟斷管理,既已奏效就應該趕快鬆綁,把創新活力還給市場,就算基於市場穩定而必須監管,作法上也可以適度調整,譬如多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並重視民間企業的功能與效率,而非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一手攬權,形成另類的管制經濟或計劃經濟。除此之外,在整體市場與大環境的營造上,不僅要持續放水養魚,更要思考如何吸引外資(企業)的投入。畢竟想要加快經濟與產業升級轉型,結合外資技術與經驗,絕對是必要之舉。

經濟改革開放,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中國已經走了40多年,也證明在國富民強與偉大民族復興上面,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未來,想要達成下一個百年目標,還要繼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