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王道」是中國夢的內涵

2013年在北京街頭的一「中國夢」看板。(中新社資料照片)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爲世界唯一霸權,911後打反恐戰爭、2007年引發全球金融風暴、2008年後以鄰爲壑的量化寬鬆政策使美國成爲最具爭議性、在全球範圍引起最多仇恨的國家,另一方面卻還是全世界最具廣泛吸引力的國家、美元是全世界最具保值的貨幣,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夢」,卻也是「美國夢」存在的巨大內在矛盾。

什麼是「美國夢」?「自由」與「繁榮」是兩個關鍵詞,自由帶動繁榮,繁榮保障自由,這是美國夢的核心。據說,美國夢的信念就是「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國夢,這是我們迄今爲止爲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美國夢的內涵,則是相信在美國這個社會,只要運用一己的能力,通過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每個人的發展和繁榮就擁有無限可能,包括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長,在沒有人爲障礙的情況下擁有良好的教育與就業機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社會存在可供個人選擇的機會,沒有人會因爲他們出生時的階級、宗教或者種族身分而被箝制發展。

美國夢的「信念」,要有人當見證、做典範。許許多多的人物,就被當做美國夢真實存在的例證,亞裔的林書豪,具備多元文化背景、非洲裔的歐巴馬,可能是臺灣最耳熟能詳的兩位美國夢見證。他們可以說是美國夢的代言人,出生時沒有地位、沒有身分,但是「通過個人的智慧、奮鬥與堅持,實現了自己的美夢。」

用大陸的常民語彙來說,美國夢幾乎就等於「不拚爹也能成功」。對於美國夢的宣揚者來說,美國夢「不是空談的政治口號,更有法律、政府治理等制度保障」。據說,這些制度保障讓「美國夢不光是白日做夢,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讓一個個生動的美國夢每天都在實現着」。這裡所謂的制度保障,一個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或者更精準的說,是「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

美國夢的宣揚者認爲,就是因爲政府的角色極其有限,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而不是靠關係、走後門、拚爹靠爸、攫取公權力。美國夢的另一個制度保障是「自由與人權」,其核心還是「機會均等」,人人享法律規範的自由,人人有憲法保障的權利,成功與否,全看自己的運用掌握。也正是因爲這種美國社會等於「機會均等」、等於「機會廣泛存在」的印象深入人心,美國夢對全世界的人都有着吸引力。

當然,美國夢畢竟是夢想,不等於美國的現實,不是美國的全貌。「小政府大市場」的另一面,是貧富不均,在表面的自由民主之下,家族財閥仍然握有實權,在機會均等口號的背後,各種歧視依然存在,種族關係潛藏的緊張每每因爲偶發事件而爆發。

對美國夢最大的挑戰,還來自於美國和其他世界的關係。美國的帝國干涉,美國的新殖民支配,美國的意識形態獨斷,都引起反彈、反抗。美國金融霸權的沒落,使美國夢的真相得以更爲暴露,投機、貪婪、貧富懸殊、經濟動盪,都讓美國夢的吸引力褪色。但即使如此,每年還是有成千上萬的合法非法移民,從那些看起來對美國並不友善的國度,歷經千辛萬苦要到北美洲來實現美國夢,或者,有更多的民衆透過打開電視、連上網路的方式來觀看、欣羨美國夢。

美國夢逐漸褪色,給世人提出了一個大問題: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歐盟道路嗎?但極右派的擡頭、失業的威脅、歐債的危機,讓歐洲夢也同樣褪色。就在這個時刻,大陸領導人提出「中國夢」的願景。「中國夢」原本是號召中國人的一個夢想:國強民富,華夏爭光。但是,美國夢興衰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無法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夢想,並非真正值得追求的理想,另一方面,一個遠大的夢想,如果不能讓其國度內的人民懷抱快樂希望,逐步實現幸福夢想,也就不可能長久,煥發光彩,感召世人。

最近,深研中國模式的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提出尋找中國「時代精神」的主張,他指出,任何大國崛起,都需要「時代精神」的元素,可能是自覺順應,可能是主動創造。大英帝國的時代精神是自由貿易,美國的時代精神是自由民主,鄭永年問道:「對21世紀的中國來說,這個時代精神又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的天下觀重視的是王道,是「德不孤,必有鄰」。新時代的中國新王道、新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在各個領域來追索、來樹立。「王道」而非「霸道」,可以成就人人使用人民幣,人人愛看中國劇,中國移民、留學和資金的流向開始反轉,從淨輸出轉爲淨輸入,到了這樣的時刻與境界,「中國夢」就會成爲世界的主旋律,現在人們煩憂的東海、南海之爭,甚或是網路戰爭、反恐行動,將不再是問題,中國文明的自信和復興也就真正的建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