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耶倫訪華的這個細節,值得華盛頓深思

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正在中國進行的訪問引發了多方關注。這是在4月2日中美元首通話之後,雙方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的最新舉措,耶倫此行的目的就是“加強對話溝通,避免誤判,推進合作,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在美國處於大選年、中美關係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甚至是消極因素的背景下,這被外界視爲兩國關係走在企穩回升道路上的重要信號。

何立峰同耶倫在廣州舉行多輪會談,圖爲中美國旗資料圖

很多人注意到,耶倫此次對中國的訪問爲期6天,美方高官對一個國家進行這樣長時間的訪問,是不多見的。美國《政治》雜誌網站認爲,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重大進展”。新加坡《聯合早報》也認爲,中美雙方展現出很強的“政策韌性”。外界某種程度的樂觀是中美關係現實的反映:與去年同時期相比,中美關係今年以來尚未出現大的衝擊性事件,各方面的交流都在延續恢復勢頭。

但這很難被視爲華盛頓對修復中美關係抱有多大的誠意,外界對這樣的積極態勢能否在未來延續下去,也是存在疑慮的。雖說沒有出現大的衝擊性事件,但美方對中方的負面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針對中國的經貿科技打壓措施層出不窮,制裁中國企業的單子越拉越長。就在耶倫訪華同時,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和貿易談判代表戴琪還在歐洲鼓動對中國芯片行業“採取必要的對策”。美方這些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爲,都在向中方、向外界傳遞出複雜的信息,讓我們很難認爲,美國放棄了把中國當做對手打壓的戰略衝動。

耶倫訪華的一個細節或許更加值得華盛頓政治精英深思。無論是公開“下館子”、熟練使用筷子,還是言行舉止中表現出的某種“親民”,美方大概希望營造出貼近中國老百姓的親和姿態,然而在中國輿論場上,很多人對這種姿態並不買賬,批評華盛頓的音量仍然很大。這是中國民意的真實反映,美國言行不一的行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中國人的信任,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更“懂”美國了。如果美方真想從中國獲得什麼“信號”,這樣的民意很值得他們去研究研究。

我們看到,包括美國媒體在內,世界輿論對中美溝通對話本身近乎一致地偏向積極,不少輿論之所以有隱憂,包含的一個主要態度還是希望中美關係能穩下來、好起來。中美相關對話機制,其中不少也是美方在主動推動和恢復,說明美方也認識到,中美不可能徹底“脫鉤”,美國承受不了與中國全面衝突的代價。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這不是一句空話,尋求合作是雙方的必需而不是選擇。擡高美國打壓中國的成本不是我們發展的目的,卻會是一個客觀結果,這當中既包括中美利益交織的部分,也包括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交融。

在與拜登總統的最新通話中,習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今年中美關係要堅持的幾條大的原則,包括以和爲貴、以穩爲重、以信爲本。其中的“以信爲本”既是對中美關係的期望,更是對美方的要求,那就是用行動兌現承諾。有必要提醒華盛頓,如果美方現階段對華政策展現出的相對務實一面,只是功利性的、機會主義式的,那對中美雙邊互信造成的傷害將是長期性的。在耶倫訪華後,我們希望看到美方踐行“以信爲本”的實際行動。

延伸閱讀

外媒:耶倫再度訪華 將帶給中國"強硬"的信息

耶倫抵達廣州,微笑走下飛機 資料圖

直新聞:據外電報道,美財政部部長耶倫再度訪華將會帶給中國一個所謂“強硬”的信息,即要求中國遏制所謂的“產能過剩”,尤其在清潔能源產品上。對此,您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說白了,耶倫所說的中國在清潔能源產品上的所謂“產能過剩”,矛頭對準的就是近年來中國在外貿領域內表現非常亮麗的“新三樣”,也就是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鋰電池尤其是風頭正盛的電動車行業。而所謂的“過剩”,背後的潛臺詞就是,你們的“新三樣”尤其是電動車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以至於我們西方國家完全不是你們的競爭對手,被你們打得落花流水,所以你們必須要解決所謂的“過剩”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初,拜登政府揚言準備採用“關稅以外的手段”來全面封殺中國的電動車出口,給出的理由是,中國產的電動車將會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也就是指控中國產的智能電動車有可能會大量收集美國的國家安全數據,並對美國構成所謂的國安風險。然而,這一次,耶倫給出的理由卻變成了中國產的電動車產能嚴重“過剩”。這也就印證了我早前的判斷,即所謂中國產的電動車將會“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只不過是拜登政府捏造的一個“莫須有”的名號,其目的是掩飾其拿不上臺面的理由,即中國產的電動車競爭力太強,擠壓了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電動車的生存空間。或者說,所謂的國家安全正在成爲拜登政府用來對付中國產品的一個“口袋罪”,在競爭不過中國的時候,就可以把“中國製造”往這個口袋裡面裝。

何立峰在廣州會見美財政部部長珍妮特·耶倫

另外,耶倫還指控說,中國產的電動車之所以便宜,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政府對國產電動車進行了高額的財政補貼。而在事實上,中國電動車行業之所以取得今天的驕人業績,2023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有六家來自中國,而且中國的比亞迪已經超越特斯拉,成爲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相反,倒是拜登政府在前年明目張膽地通過了一個《通脹削減法案》來變相補貼產自北美的電動車,並因此而引發了韓國與歐盟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以至於特斯拉的老闆馬斯克都不得不承認,假如沒有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中國電動車企足以把絕大多數世界競爭對手“摧毀”。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耶倫對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指控,不僅是在顛倒是非,而且還是損人而又不利己的行爲。因爲中國產的價廉物美的電動車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不僅可以幫助全球解決氣候變暖的迫切問題,而且還可以幫助解決美國面臨的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的老大難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拜登政府拿中國的電動車來說事,不排除是出於其它方面的動機,也就是以此作爲籌碼來敲詐中國,要求中國購買更多的美國國債。

圖爲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右)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拉戈(左)

直新聞: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應邀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拉戈共同主持召開了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對於這次會談的成果,您做何評論?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爲,要評價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的成果,我們還是得從大處着眼,先來了解一下中美成立商貿工作組時面臨的大背景與大形勢。大家知道,在特朗普總統執政之前,中美雙方開展的是“戰略與經濟對話”,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被特朗普粗暴廢除之後,拜登政府決定與中方共同成立了包括“經濟工作組”、“金融工作組”與“商貿工作組”三內的三個工作組。跟“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相比,不僅中方出席“三個工作組”的官員由副國級降爲了部長和副部長級,而且更爲關鍵性的是,“三個工作組”商討的問題,由戰略層面降低爲了戰術層面,由政治層面的務虛問題降爲了經濟層面的務實問題。中美雙方的初心是,既然中美在政治與戰略層面的本質問題無解,那我們就避虛就實,解決一些中美經貿交往中存在着的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中美雙方預期,如此一來,事情將好辦一些。

從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的新聞稿來看,雙方除了在共同支持舉辦一系列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包括舉辦進博會、投洽會、中國—加州經貿合作論壇,以及在清潔能源技術、婦女健康等這些低敏感領域達成了共識,表示要進一步擴大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之外,剩下的共識就是,雙方同意就中美經貿之間存在着的一系列問題繼續展開討論,並將於今年下半年在中國召開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二次副部長級會議。這背後的潛臺詞就是,中美在經貿領域內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仍然無解,但是我們願意繼續談下去。

那麼,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對此,我們只要看一看王受文在這次會議上向美方提出的幾大關切與訴求,就可以知道答案了。王受文重點就美對華加徵301關稅和相關301調查申請、泛化國家安全、制裁中國企業、和對中國企業不公平待遇等等問題表達了關切。而美國之所以不願意迴應中方的關切與訴求,根源其實就在於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領域內互不信任,還有美國將中國定位爲頭號競爭對手,尤其是美國一意孤行想要改變中國,而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引起的。所以總而言之,還是應證了日前習近平主席在跟拜登總統通電話時講的那句話,戰略認知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的“第一粒鈕釦”。也就是說,正是因爲“第一粒鈕釦”沒扣好,後面的鈕釦就更加難以對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