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硬對抗不可麻木 軟交流不可少
旺報社評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處長孫曉雅卸任前夕,建議臺灣「別因爲中國大陸的挑釁言行而驚慌失措,但也別對這些風險麻木」,提醒臺灣「當一個政府、一個國家、一名領袖告訴你他們正在想什麼和規畫什麼,你應該傾聽。」可惜的是,儘管孫曉雅卸任前朝野盛情歡送、溢美之辭傾囊而出,但這兩句重要的忠告,卻淹沒在衆聲喧譁中。
孫曉雅諍言 民進黨裝睡
孫曉雅的忠告語氣委婉,卻相當嚴肅。在國際社會眼中,臺海早已成爲「地標最危險之地」,但無論政治人物或社會公衆,對「危險」的認知卻普遍扭曲,簡言之就是:將「沒那麼危險」的事視爲重大危險,卻對「真正最危險」視而不見。
最典型的例子,是對大陸的對臺軍演或準軍事執法行動無感,卻將兩岸交流中所有涉及大陸因素的事物妖魔化。2022年裴洛西來臺後解放軍圍臺軍演,算是近年關注程度最高的中共軍演,但社會關注的焦點並非如何緩解兩岸緊張關係,而是政府隱瞞大陸飛彈飛過臺灣上空。
今年2月發生的金廈漁船風波,不但至今未能解決,反而對抗更趨激烈,同樣折射出臺灣從上到下的集體麻木。事件發生後,民進黨政府立場強硬,動員綠營側翼護航,未能掌握陸方主動派員與我方協商的善意,錯失打開兩岸協商管道的契機,甚至鬧到不歡而散,爲後來陸方在金廈水域強勢執法,押走我方漁船埋下禍根。
還記得民進黨政府和綠媒當時怎麼說的嗎?說大陸海警出動執法是「對內交代」,進入我方禁限制水域是打擦邊球,是對臺「認知作戰」,漁船遇到大陸海警執法不必理會,社會也無需驚慌。結果呢?澎湖籍漁船的遭遇已不言自明。民進黨誤判大陸海警行動在先,就不免令人懷疑他們是否同樣誤判臺海的危險情勢?
民進黨在選舉策略驅使下,對兩岸交流活動草木皆兵,對大陸官方和民間無差別視爲威脅、敵意,使得任何大陸機構、團體、民衆參與的交流,都被冠以「統戰」、「認知戰」罪名。臺灣人使用大陸用語、看陸劇、追陸星都被扣上「文化滲透」帽子,臺灣媒體、藝人說不得半句大陸好話,宗教等民間團體只要與大陸交流就「被染紅」,陸生陸配更是需要警惕的「高風險人羣」。
莫打認知戰 停止扣紅帽
輕忽外部真正危險、熱衷對內製造敵人,想必是孫曉雅告誡臺灣「別對大陸驚慌、也別對風險麻木」的深意。同理,孫曉雅希望臺灣認真傾聽「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一個領袖」的對臺言論和意圖,正是提醒臺灣,面對大陸對臺「和戰/軟硬」兩手策略,臺灣也應該用兩手接招。當大陸談和平統一、和平發展時,臺灣應維持兩岸交流的善意與默契,而非干擾交流;當大陸談武力反獨、軍事鬥爭時,臺灣應思考如何避免對岸師出有名,而非給人口實。
賴清德上臺後,大陸不只「硬的更硬」而是「硬的極硬」,以賴清德倔強的個性,臺海「硬碰硬」風險陡升,金廈海域雙方漁業重疊區,兩岸海警、海巡之間的正面衝突一觸即發,逼近準戰爭樣態。設想一下,不久前大陸與菲律賓海警衝突時,菲方船隻玻璃被砸碎、手機被砸爛、手指被切掉,若這一幕上演在兩岸之間,會掀起雙方民意多大的激憤?以目前情勢來看,這個場景並不遙遠。
對硬對抗愈麻木,一旦發生流血衝突,震盪和危害就會愈劇烈。唯一緩解之道,是儘可能令兩岸交流更綿密、更深化,發展互賴關係。「硬對抗」風險愈高,就愈要「軟交流」當緩衝,大陸要用好民間交流管道,以更寬闊的心態交朋友,民進黨政府要停止對兩岸交流扣紅帽,不要對「大陸因素」一副趕盡殺絕姿態,最後只會作繭自縛。
從「懲獨22條」到「大進滿88號」,兩岸再度風聲鶴唳,但大陸照常在北京、浙江舉行兩岸青年峰會,接下來的雙城論壇更不應受波折或降級,無論是陸方還是民進黨政府,都應盡力促成上海官方高層代表團來臺,向兩岸以及國際社會證明,交流對話仍然是臺海問題最優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