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用新質生產力拚小院高牆

旺報社評

美對中科技制裁未因高層對話順暢而放鬆,商務部日前又將一批大陸科技公司納入制裁名單,部長雷蒙多明白表示,絕不允許大陸使用美國雲訓練人工智慧(AI)模型,強調將採取更多措施阻止大陸發展人工智慧。面對美國毫不手軟的管制措施,大陸提出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新質生產力」,規劃以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突破美國的「小院高牆」。

大陸創新指數大幅上升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大陸全球創新指數排名,10年間從第34位上升至第12位。2022年大陸研發經費首次突破3兆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0.4%,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但美國長期雄踞全球創新指數之冠,2022年美國研發經費投入高達7132億美元,遙遙領先全球各國,中國想縮小與美國的差距,絕非一日之功。

習近平去年9月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大陸各部委紛紛端出相關政策牛肉。科技部去年改組,將部分職能併入其他部委,意在專注基礎科研。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門日前聯合發佈《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佈局「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重點產業,打造標誌性產品,如人形機器人、量子電腦、超高速列車、下一代大飛機、綠色智慧船舶、無人船艇等尖端產品製造。

中央定調後,地方政府紛紛開始「畫重點」,將財政預算集中投入到相關產業,廣東、重慶、北京、浙江、江蘇等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圍繞「新質生產力」規劃產業路線圖。上海強調全力落實新一輪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產業集羣;廣東要發展科技金融,加強科技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安徽加快建設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領域。

可以看出,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在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和資通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經濟新動能。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大陸,期待以科技創新轉換經濟增長動能的企圖明顯。

「新三樣」帶動製造創新

美國在半導體和晶片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雖然領先大陸,但是大陸在電動車、5G等方面具備優勢。2023年大陸外貿出口「新三樣」: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首次突破兆元人民幣。相關產業都是大陸在國際上擁有較多專利的領域,技術領先帶動製造創新,一旦找到商業模式,競爭就可以找到突破口,進而形成由大陸領先的新興產業鏈,實現大陸所追求的製造強國。

不過,「新三樣」在整體出口中佔比仍不大,且在美歐面臨被調查、制裁的危機,大陸各省之間也有重複建設、惡性競爭的情形。此外,由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具有輕資產、高研發支出、盈利和現金流不穩定的特性,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明顯的信貸約束,在當前大陸財政「過緊日子」的情況下,如何精準實現資金投放需要更準確的研判、更細緻的操作。

更重要的是,所謂創新不僅只是科技創新,還包括應用創新: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其他產業和產業鏈上,譬如將無人機應用到農業。大陸無人機制造全球領先,近年廣泛應用於農林種植、水產養殖等傳統產業,2023年大陸農業無人機單年作業量突破18億畝,覆蓋全國30%耕地面積,大疆農業無人機全球累計銷量突破30萬臺。引進無人機,農業也可以成爲未來產業。

大陸在「一窮二白」年代,自主開發「兩彈一星」(核彈、飛彈、人造衛星),如今大陸經濟崛起、人才濟濟,已非吳下阿蒙,「新質生產力」政策導向明顯,美國「小院高牆」將促使大陸更快走上科技自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