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就會產生微粒!臺灣氣膠技術學「輸武漢」仍停留在2003年

▲「深呼吸」也會產生微粒陳志傑教授提到,臺灣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應對上十分上軌道,但是在「氣膠技術學」上仍停留在2003年。(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今(10)日邀請多位學者專家,召開抗2019-nCoV疫情說明會,針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在大衆防疫措施上提出建言。提到臺灣目前在防疫上因爲「資訊公開透明」大勝對岸,但是在「氣膠技術學」的觀念仍停留在2003年,反而中國大陸如今在這方面更上軌道。所謂的氣膠即是空氣中懸浮的固態液態微粒,與飛沫傳染息息相關。

臺大公共衛生學環境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陳志傑教授提到,政府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應對上十分上軌道,但是在「氣膠技術學」上仍停留在2003年。所謂的氣膠,即是空氣中懸浮的「固態」或「液態」微粒,可能在1奈米至100微米之間,而飛沫傳染中的「飛沫」,只要在空氣中懸浮,被口鼻吸入,就是飛沫傳染,也是「空氣傳染」或「氣膠傳染」。

他表示,一般認定飛沫傳染的範圍約2公尺,但事實上若一個人打噴嚏,另一人剛好經過,可能可以將範圍帶至8公尺。而且並不是只有咳嗽、打噴嚏纔會產生微粒,就連「深呼吸」都會產生微粒。

雖然咳嗽、噴嚏的力道越強,產生的微粒越多,因此深呼吸的微粒相對少,但是對於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感染者深呼吸時,對他們和對疫情來說,依然是「危險動作」,而這方面國人的認知還不足。他建議醫護人員在看診時,應避免要求病患做「深呼吸」動作。

▲陳志傑教授舉出日本一款高階的呼吸防護具,建議國家在防疫上,針對「呼吸防護具研發」、相關的教育訓練也非常重要。(圖/記者林育綾攝)

陳志傑教授舉出日本一款高階的呼吸防護具,建議國家在防疫上,針對「呼吸防護具研發」、相關的教育訓練也非常重要,因爲目前我國的醫護人員,仍缺乏關於氣膠、呼吸防護的專業,而疫情指揮中心也沒有掌握到「深呼吸也會產生氣膠」,即使是N95也有不同的大小,也應個別做好密合度測試

▲陳志傑教授舉出,N95口罩對於醫護人員來說仍有吸入微粒的風險。(圖/記者林育綾攝)

除此之外,公共衛生學程主任陳秀熙主任也提到,國人對於「家戶感染」的警覺心仍不足,若家中有需隔離者,有2間房子以上的話「最好能分開住」,若無法分開住,不僅要維持2公尺以上的距離,所有餐具都要分開,廁所器具在使用過後也要處理,對於曾有居家隔離者仍外出,他認爲這是教育不足以及警覺性不足導致,顯然個案沒認知防疫的嚴重性重要性,強調「防疫是大家的責任」。

詹長權院長也說,如今防疫已經是「全民運動」,而不只是個人問題,如果有呼吸道病史就儘量避免與人接觸,在如今科技發達下,可多利用遠距視訊等方式來溝通。還有轉換環境時勤洗手20秒以上,鍵盤手機遙控器每天都可以擦拭消毒幾遍以上,當每個人都對自我衛生要求非常高的時候,相信能更有效防疫。

專家們更建議政府儘速成立「公共衛生司」,表示這在美國等許多國家已開始推動,期望2/16在立院能夠把公共衛生司法列爲優先討論事項培訓更多衛生人員,在防疫上增加生力軍,不僅是爲了「新型冠狀病毒」在防疫上做長期抗戰準備,也爲了將來,畢竟病毒可能在夏天消失,冬天又回來。

►加入健康雲Line看本日最精華

相關報導

「38度發燒」體溫應重新思考!專家擔心「威士特丹號」上千旅客遊高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