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旗下《金融時報》評論 未來推動人民幣貶值4大因素

金融時報評論文章指出,未來可能推動人民幣貶值的四大因素不能忽視。(shutterstock)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30日刊出一篇評論員文章《未來可能推動人民幣貶值的四大因素不能忽視》指出,近期人民幣匯率有所升值,往前看,既有支持人民幣升值的因素,也有支持人民幣貶值的因素。該評論員文章提醒,未來可能推動人民幣貶值的四大因素不能忽視:

一是美國聯準會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今年第1季,市場對美國通膨回升、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收緊的預期較高。以5年期通膨保護債券(TIPS)收益率衡量的通膨預期超過2.8%,創下2005年以來最高點。若未來通膨持續超預期,聯準會很可能收緊貨幣政策,資金從新興市場大幅迴流美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將面臨明顯貶值壓力,需要警惕。

二是美國經濟強勁復甦帶動美元走強。美國疫苗接種較爲迅速,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疫情將在年內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州已宣佈將於近期完全解除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重新開放經濟,這支持第1季以來美經濟指標不斷走強。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上臺後,已推動國會通過了1.9兆美元的刺激法案,近日又宣佈了6兆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將對美國本已較爲強勁的疫後經濟復甦提供新的催化劑,帶動美元指數走強,對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貨幣帶來貶值壓力。

三是全球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和供給能力恢復。目前歐美等經濟體疫苗接種進度較快,正在計劃解除國內禁令並重啓開放。前期一度失控印度疫情也得到控制,新增病例數從高位回落。未來隨着疫苗接種率進一步提升,各國可能會先後形成有效免疫屏障,這將推動全球經濟快速恢復,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形成對中國出口和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壓力。

四是美國資產泡沫可能破裂,全球避險情緒升溫。受美國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疫苗接種、經濟復甦等因素影響,美股疫情後表現反而亮眼道瓊那斯達克、標普三大股指較疫情暴發以來的低點反彈超70%以上,屢創歷史新高,本益比已遠遠高於歷史平均中位數股市繁榮過分依賴寬鬆貨幣政策,明顯超過經濟表現,缺少堅實的經濟基本面支撐。未來美國聯準會退出寬鬆貨幣政策,有可能刺破資產泡沫,引發美資產價格大幅調整,刺激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升溫,資金迴流美國救市,推升美元指數,拉低非美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