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直轄市的天津,爲什麼存在感越來越低?
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 雨霏
編輯 | 聞靜
近幾年,很多人眼中天津越來越不像一個直轄市,存在感一再刷低。
別的城市出圈靠的是經濟新聞,天津出圈居然靠“大姨、大爺”,什麼“來天津體驗大姨盤頭”“中國跳水看天津,天津跳水看大爺”等一些茶餘飯後的娛樂新聞。
天津海河風光,請橫屏觀看 (圖源@攝圖網)▼
曾經的“大天津”如今怎要靠娛樂新聞出圈?
遙想當年,天津可是領跑全國的存在,但2017年天津GDP增速竟下滑了近2/3,增長率從2016年的 9% 跌至 3.6%,足足跌了5.4個百分點。到2020 年,天津的經濟體量竟落後於南京,直接跌出全國前十,至今整整4年再未入榜。
作爲中國僅保留的四大直轄市之一,這個成績着實令人惋惜。
天津位置圖(圖源@天地網)▼
何以惋惜?因爲曾經的天津太過耀眼,尤其是百年前的天津,可有着“北方上海”的美譽。
何以落寞?談落寞前,先來了解一下“北方上海”天津的傲嬌前身。
元朝末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奪了南京,其中他的四子朱棣被封爲燕王,率兵北上,掃蕩北方。民間也把他的北征叫做“燕王掃北”。“天津”這個地名,據說就是“燕王掃北”時留下的。(圖源:網絡)▼
曾經的天津書寫過太多傳奇,這第一個傳奇就是建城。中國五千年曆史,天津卻是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連名字都由明皇朱棣親賜。
朱棣對天津寄予厚望,在此還設立了“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
資料來源: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下 ▼
這個“衛”,衛的自然是首都北京,建城的最大作用便是拱衛北京,駐軍皆是隨朱棣征戰多年的親兵。
天津也不辱使命,不僅捍衛了北京,更搖身變成“大天津”,這事兒就要從清朝講起。
話說天津漕運興旺,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大量糧食、物資都是通過天津運往北京的,因此天津的運輸業、倉儲業異常發達。
天津又是港口,匯聚了南來北往的商人。華北的大豆、棉花等農產品,鹽等必需品通過天津運往各地;南方的糖、茶、瓷、紙等又通過天津銷往華北內地,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天津漸漸成爲華北最大的商業中心。
天津的傳統中國年(圖源@攝圖網)▼
到了清朝末年,天津雖內憂外患,但發展也是空前絕後,是中國近代工業城市的標杆,素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說。
當時,覬覦中國多年的西方列強首先將目標對準了天津,1860年,天津被迫闢爲通商口岸。列強在天津強設了近15平方公里的租界:建洋行、銀號、商店、娛樂場、辦公樓;開辦學校、醫院;發展倉儲、航運、進出口貿易等。
清政府雖是強弩之末,但也不願被控制經濟命脈。於是在1870年發佈一條上諭,這上諭是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改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李鴻章兼任。所有天津洋務事宜,李鴻章必須“隨時相度機宜,悉心籌劃”。
天津的命運開始改變,此後的20多年李鴻章坐鎮天津,這座城市也成爲整個洋務運動的C位。唐胥鐵路、大沽船塢,北洋水師、天津機械製造等一大批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都從天津開啓。
到1900年,天津已經有近代工礦企業36家,還擁有當時最先進技術的電報和電話。
緊接着清末新政,天津又成了試驗地,袁世凱等人創辦了直隸工藝總局以及考工廠、實習工場、勸業鐵工廠等。商紳紛紛建廠投資,天津很快就擁有了139家工業企業,其中紡織業居首,化工業次之,食品業第三,形勢一片大好。
所以100多年前的天津,可謂是佔盡天時,“近代百年看天津”實至名歸。
天津海河三岔口風光,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天津的時運並未結束,一戰爆發後列強無暇東顧,天津的民族工業真正進入了“黃金期”。
一戰爆發後的頭兩年,天津建廠281家;戰後的1920-1924年,天津五年內又建廠581家,其中不乏世界級水平的工廠,比如天津生產的“紅三角”牌食用純鹼,在1926年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爲祖國爭得了榮譽。
不僅如此,近代天津還創造了“百個第一”的奇蹟。
第一個電報局、第一所現代大學、第一家公立醫院、第一輛有軌電車、第一家機器鑄幣廠、第一個郵政局、第一個精鹽製造廠、第一個制鹼企業……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依然在不斷創造輝煌。
1952年,天津的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5.11%。人均GDP排名力壓北京和遼寧,僅次於上海,並贏得“南上海,北天津”的美譽。
除經濟外,天津的人口也在飛速增長。1906年,天津城市人口42.5萬,1910年增到60.1萬,1925年已經超過百萬,到了1949年天津人口已達402.54萬人,而當時的北京也只是420.1萬人口。
交通上天津更是得天獨厚,不僅緊鄰北京、面向“三北”(編者注:“三北”是對於中國北部三個區域的簡稱,範圍包括東北、華北、西北),還是海陸空交通樞紐,輻射東北亞,被譽爲“東北亞最具影響力的工商城市”。
天津赤峰橋風光(圖源@攝圖網)▼
可惜呀,那似乎只是曾經的天津,這座近代工業城市的先驅,竟慢慢地走了下坡路,到底是什麼讓天津變得落寞?
這就要先提一提創造天津近代奇蹟的傳統工業了,現如今,它們都面臨產能過剩,轉型困難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從北至南,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漸過渡。身處北方的天津,主要還是從事傳統工業,雖然試圖轉型,但傳統行業仍佔很大比例。
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工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多數傳統行業仍維持傳統經營模式,管理效率低、盲目增加生產和銷售,質量不佳又缺乏環保技術和設備,導致被限產、停產。
還有的企業盲目擴大投資、擴大規模,通過大量借貸進行擴張,但增加投入的同時,收益卻未能相應增長,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產品滯銷、產能過剩、負債增加。很多企業最終陷入了債務危機,如天津天房、天物、渤鋼等國有企業的陸續爆雷便是赤裸裸的例子。
當然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僅僅是天津,北方經濟普遍面臨轉型問題。過去越光鮮的,現在卻越困難。從東三省到山西、河北以至於山東,這些地區的衆多企業都面臨着轉型的問題,傳統行業的轉型之路還很漫長。
而天津在新興產業的發展方面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要知道,一個有潛力的龍頭企業,能帶動一座城市的整體發展。熟知的深圳有華爲、騰訊,杭州有阿里巴巴,北京、上海這樣的龍頭企業更是不計其數。
還有一些本身知名度並不高的小城市,也是因龍頭企業的帶動而破繭成蝶,如福建寧德有寧德時代,河南許昌有胖東來,都是最好的實例。
天津這方面就太欠缺了,使得天津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上缺乏引領,難以形成產業集羣效應,吸納更多人才。
其實,天津缺乏新興企業的入駐也是受北京輻射影響。
輻射並非一個小問題,因爲輻射影響的經濟腹地是一個城市發展很重要的因素,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後勁和保證。
比如熟知的武漢、成都等,輻射範圍可以到全省,城市的整體發展一直處於一種大跨步前進的狀態。
北京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爲是首都,它並不是一個靠慢慢積累迭代發展的城市,而是靠資源和政治意志直接推動的城市。資源聚集效應高,擁有強大的輻射力。
因此受北京輻射的影響,天津自身的輻射範圍在不斷縮小。
也許按正常城市的迭代發展,天津可以慢慢積累,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產業。但攤上buff疊加的北京城,更多企業尤其是新興企業更願入駐北京。
天津五大院夜景(圖源@攝圖網)▼
天津也並非完全沒有享受到近京的優勢,天津也承接了一些北京外溢項目,主要也是利用了天津的老優勢,如港口服務、製造業支持等。這或許也是天津着力打造濱海新區的原因,可惜濱海新區終究不是浦東,無法與上海比肩。
除了承接服務外,天津也試圖吸納更多的外溢企業,爲此不遺餘力,尤其是濱海新城、寶坻園區,出臺了許多稅收優惠政策,確實有一定的成效。
可統計後發現,不少有資源、有背景的企業雖然在天津註冊,但實際辦公地仍在北京。GDP又是以實際經營地核算,這部分收入自然劃入北京。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天津市濱海新區(圖源@攝圖網)▼
實際上,天津吸納更多的應該是“新天津人”。因爲北京房價高,落戶難,多數想定居的北漂只好選擇北京周邊城市紮根。
這其中綜合實力最好的就是天津,不但近京,教育優勢也在國內屈指可數。於是乎形成了家在天津,工作在北京的狀態。
但這也出現了一種情況,就是人口虛高。
因爲這部分人雖然帶動了天津房產銷售,可短時間內無法帶來人氣,帶來的基本是一個上學的孩子和陪伴的家長,就業的主力仍舊不在天津,無法擴充城市的就業市場及規模。
天津的發展不僅受北京輻射影響,同樣也受京津冀一體化的影響。
京津冀協同發展後,周邊城市如北京、雄安新區、石家莊等都在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
例如,石家莊的物流產業、基礎設施等不斷完善並加速發展,這就對天津的物流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尤其是雄安新區的設立和發展,使天津更像華北城市羣的一部分,直轄市的光彩越發失色。
天津濱海海邊景觀(圖源@攝圖網)▼
再有便是天津的金融問題。
金融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可惜與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天津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夠突出,發展滯後。不僅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連金融機構的數量和種類也相對較少。
金融市場的活躍度不高,自然缺乏對國內外資金的吸引力。使得天津的企業在融資方面面臨着一定的困難,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成本較高,企業的發展壯大變得舉步維艱。
最後再說說天津着力打造的雙城雙核戰略。
簡單解釋一下雙城雙核戰略,即中心城區和濱海核心區功能互補,協同發展之意。
但濱海新區在教育、醫療、地鐵等方面的城市配套水平遠遜於中心城區,很難與中心城區實現共享。
產業鏈對接也不夠緊密,儘管提出了“北京研發、天津製造”的產業格局設想,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天津與北京等周邊城市之間的產業協同還存在不足,上下游企業分工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
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通勤壓力又大,共享服務還不完善,使得它們看起來更像兩個獨立發展的城市,反而影響了天津的城市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圖源@攝圖網)▼
天津的地理位置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護衛北京的職責使它可以保有直轄市的地位,卻也決定了他不可能走北京、上海的路子,屬於天津的道路又在何方呢?
我們可以嘗試着爲天津梳理一條“翻紅”之路——重振傳統產業雄風!
要知道傳統產業是國之根本,而天津的工業基礎雄厚,舉足輕重,所以不僅不能怠慢傳統產業,還應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技術改造和創新投入,將傳統產業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也就是說,怎麼把傳統產業玩出新花樣是關鍵。
針對傳統產業,首先迫切要解決的就是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一點前文提到,就是傳統管理模式。
不破不立,改變現狀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吸納更多高端人才,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舉個例子,比如天津的化工行業,可以發展高端精細化工類產品,不僅可以拓展產業鏈,產業效益也會隨之提高。
天津的另一大優勢是高校多,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鼓勵傳統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還能培養出一批適用天津的本土人才。
比如讓企業走進校園,在學校開展產學研項目,帶領學子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不僅能培養出一批即熟悉傳統行業知識,又掌握新興技術的複合型人才,連天津的人才流失,人口虛高問題也順便解決了。
天津南開大學主樓(圖源@攝圖網)▼
再次,就是把天津的產業園好好利用起來。
天津產業園衆多,知名的有天津雙港科技產業園、天津軟件園、天津榮晟嘉匯產業園等,但是大部分產業園都是盲目跟風,導致定位不清晰,融資困難,項目爛尾,着實可惜。
如何把產業園利用起來,實現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應該是個不錯的路子。
舉個例子:比如在產業園內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基地,既能吸引人工智能企業入駐,也能形成產業集羣,實現天津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力發展。
除了“重振傳統產業雄風”,金融、物流、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也是天津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金融。
所以金融上要加強創新,做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如此才能吸引更多金融行業入駐。
而說到天津的旅遊業,不得不吐槽一下了。這麼多年過去了,關於天津的旅遊景點大衆熟知的基本還是古文化街、天津之眼、五大道等,常年不變的旅遊資源很難吸引遊客再次打卡。
天津薊縣盤山5A景區風光(圖源@攝圖網)▼
天津好歹也有“近代百年看天津”的美名,是不是可以借題發揮一下,憑藉自己的歷史文化優勢,用心打造出一個旅遊IP,再利用互聯網造勢,這得有多少“米”等着天津接收?
天津楊柳青關帝廟(圖源@攝圖網)▼
最後就是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產業發展、交通建設、生態保護這些基礎方面天津都有待改善。
比如在與北京的合作上,既然北京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日新月異,那麼天津就紮紮實實做好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工作;而與河北的合作上,首先要加強的就是與河北的交通連接問題,確保“條條大路通羅馬”。
總體來講,天津的底子還是不容小覷,但願現在的落寞只是暫時的,期待天津厚積薄發,再創輝煌的一天!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週刊2023-03-01《天津:留下落寞還是積蓄力量?》
2.天津市地方至編修委員會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年《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下)》
3.人民資訊 2021-12-28《天津近代工業發展歷程、成就及貢獻》
●本文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繫刪除,感謝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