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滴滴越來越難做了,司機唱衰滴滴,滴滴差在什麼地方?
前所未見的科技創新,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也可能帶來財富的毀滅;有沒有一種可能,滴滴本身也是無辜的?
巴菲特25年前曾在一次演講中開玩笑說:如果能回到飛機發明的時代,他會出於遠見和“見義勇爲”的精神把奧威爾·萊特砸下來。
巴菲特認同飛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他提醒聽衆,歷史上對航空公司的所有投資幾乎都不賺錢。實際上因在飛機發明開啓的航空創業潮中,大量金錢和野心勃勃的企業家血本無歸,包括萊特兄弟自己。
而互聯網網約車行業,是否也類似於航空業?也許滴滴並不差,差的只是商業模式而已。
在全球所有的網約車巨頭中,不僅僅是滴滴一家難做,包括大洋彼岸的另一家巨頭公司優步,這幾年依然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好幾年前,網約車大戰還依然歷歷在目,許多的投資者都相信網約車能夠改變甚至是重塑該行業,但結果換來的是什麼呢?
在國內市佔率一度超過90%的滴滴,2020年的國內出行服務收入一共是1300多億元,而其中的80%都付給了司機。
但即便是這樣,許多司機也開始抱怨滴滴越來越難做,而乘客則抱怨滴滴不好用,在極端天氣打不到車。
根據滴滴的財報數據顯示,這項生意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做,這一點包括國外的優步也不例外。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滴滴被用戶、司機兩頭都不看好,甚至開始唱衰的呢?
到底是滴滴差,還是網約車模式本身就難以發展?
回顧滴滴的發展歷程,我們幾乎能夠窺見這家公司的初心,滴滴的起步是那樣的高:投入200多億美元,讓數萬人前赴後繼、加班加點工作十年,這可以完成許多人類壯舉,例如把高鐵軌道從北京鋪到南京、亦或是在40萬米的太空搭建兩座國際空間站,或者成就三個阿里巴巴。
而滴滴呢?把網約車從零到上市,然後再看着它掀起一場風暴。
滴滴是全球私募市場融資最多的公司,十年時間融資超過210億美元,直到滴滴上市前,投資能拿到它一半的公司也屈指可數。
騰訊、阿里、百度的戰略投資,人壽、交銀、招商的國資,中投、阿聯酋、新加坡的主權基金,這些投資加在一起,幫助滴滴走完了“補貼-擴張-兼併-壟斷”的路徑,成長爲一個每天接送超過2500萬人的超級出行平臺。
去年滴滴上市後,引發了對滴滴內部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上市兩週後,滴滴新用戶註冊被叫停,26個滴滴相關應用被下架,多部委進駐滴滴,對這家公司進行數據安全管理調查。
在這一連串的動作之後,滴滴的損失不可謂不大,而滴滴背後的投資機構們,更是虧血本無歸。
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滴滴的貿然上市。
就在去年十月,關於加強中概股監管、完善國外上市相關安全管理的新措施出臺: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到國外上市,必須要申報網絡安全審查。
但凡能上市的互聯網公司,用戶數不太可能少於百萬,這意味着,互聯網公司再去海外上市,會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和更復雜的流程,而海外資本在投資國內互聯網公司時,會增添更多的猶豫和風險。
兩年前的上海外灘演講,阿里巴巴股價大跌至今,元氣依然未能恢復,也許永遠也恢復到高峰期的股價,而滴滴的振臂一揮,更像是一種自殺式表演。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或許能對今天的滴滴有一個更新的理解,當滴滴這個龐然大物開始被限制的時候,滴滴唯一能做的,就是開始限制司機,開始進行合規,而隨之帶來的,就一定是滴滴車主的體驗和收入下降。
滴滴作爲一個大的平臺,提供網約車主和用戶進行交易並對該交易進行保障,當這種平臺變得小心翼翼且損失慘重的時候,我們很難不說該平臺內的用戶和車主會沒有明顯的感受。
滴滴當然是不差的,在當年的網約車大戰中獲勝的滴滴,更是不差的。
但就是這樣一家在市場中擊敗競爭對手然後幾乎壟斷國內網約車出行市場的巨頭,卻在上市過程中摔了跤,可以說時也命也。
在滴滴被限制新用戶註冊,在滴滴被下架的那段漫長的時間裡,高德和美團開始發力網約車市場,雖然不像好幾年前的網約車大戰那般驚心動魄,但我們也的確看到了滴滴的市場份額正在進一步被蠶食。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約車行業似乎也註定了會是和航空業一樣的生意,這很難被正視能夠獲得足夠高的回報。
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今天的滴滴也好,美團打車也好,本質上還是如同過去的出租車公司,被一個平臺所約束着,給平臺交一部分份子錢。
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以及對安全等事故的維護成本和公關,以及人們的收入偏低,這些都註定了網約車行業很難作爲一門很好的生意。
平臺受制於車主,一旦車主的權益受到了損失,當車主開始跳槽的時候,這個平臺的用戶就會有最直觀的感受。
因此,網約車平臺滴滴能夠培養用戶的留存率和品牌效應嗎?這很難,只有接單時間和車主APP體驗,這纔是最重要的。
而對所有的網約車司機來說,可能永遠也回不到網約車大戰時的高收入,一個月開車好幾萬的收入,那都是用投資機構的錢砸出來的,而今天的滴滴顯然沒有把當初補貼出來的錢,以更多倍給賺回來。
作爲一家成立數十年的公司,滴滴和字節跳動一樣,在當初都曾是明星中的明星公司,但今天的程維和張一鳴,似乎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從當初那個移動互聯網創業潮成長爲今天的一代巨頭,滴滴會差嗎?或者說,滴滴的這種差,跟同類競爭者比起來,是致命的嗎?
當然不是。
滴滴也許是同類網約車平臺中,做得最好的一家,滴滴在某種意義上開創了一個時代,一個新的關於出行的時代。
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家巨頭創業公司,在獲得了全球私募市場中最多的融資之後,在某些地方,其實依然有着侷限性和不可預測性,這不僅僅是滴滴的痛點,同樣也是阿里巴巴的痛點。
如果時間能夠倒退,我想不管是滴滴還是阿里,它們都會後悔,後悔不計後果做出了某種衝動性的行爲,而這種行爲,不是基於商業策略和戰略決策就能夠抵消的。
在一個足夠大的時代下,個人不僅僅是無力的,有時候像巨頭公司們,在某種意義上,同樣也是無力的。
這就是時代的侷限性,不分對錯。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