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型態影響精神狀態 改變從生活開始

改善精神健康,可以從生活習慣着手,例如改善飲食及做運動也能提升生活素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生理的慢性疾病都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因不良生活方式習慣,像是飲食方式、缺乏運動、吸菸、過量飲酒,或是慢性壓力、缺乏社會支持等社會心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慢性疾病。

精神健康更與身體狀況息息相關,當一個人壓力大時,可能會情緒低落胃口減少、失眠等,抵抗力亦可能變差,較易生病。相對的,一個人長期身體不適時,可能會感到無助、沮喪,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因此想改善精神健康,可以從生活習慣着手,例如改善飲食及做運動也能提升生活素質。另外,研究顯示,良好生活習慣不僅提供精神健康的好處,也能有效降低身體疾病的風險

近年發現,「生活方式因素」與「精神健康」兩者關係緊密連結,今年發表在國外精神科頂級刊物報告,甚至提出「生活型態精神醫學」的概念,生活型態的改變,有預防及治療精神障礙效果

這項研究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者Joseph Firth等學者針對過去相關主題文獻進行回顧,目的在探討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與精神疾患患病風險及治療的因果關係。生活型態的改變有預防與治療精神疾病的作用,研究結果如下:

規律運動:運動可有效降低某些精神疾病的風險,特別是憂鬱及焦慮疾患,且能減緩如躁鬱症、精神病疾患等症狀。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運動類型則以心肺功能訓練有氧運動以及肌肉阻力訓練爲主。

睡眠:在大量醫學研究發現,睡眠問題與精神疾病存在皆有一定關係,更重要的是,睡眠障礙會顯著增加精神障礙者自殺行爲風險! 桃園療養院高年精神科田心醫師指出,除了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可以促進睡眠品質外,有睡眠困擾的人可以在醫院接受認知行爲治療,可有效改善睡眠及精神健康。

吸菸:吸菸不僅危害個體本身支氣管心血管問題,精神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吸菸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疾患存有因果關係。桃園療養院田心喬醫師提到,參與戒菸衛生教育以及學習正確紓解壓力方法外,醫院提供尼古丁替代療法可以緩解戒菸戒斷症狀。

營養:雖然營養飲食與嚴重精神障礙疾患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但已有部分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一定程度療效。因此生活中的飲食調整及營養處方身心整合性醫療扮演重要角色

桃園療養院高年精神科醫師田心喬表示,日常既定的生活型態要改變的確不容易,但是可以先訂出可以輕鬆達成的小目標,每日固定完成,等到習慣培養了,可以循序漸進地再訂出稍微有難度但可執行的目標。如同存錢一樣,持之以恆,健康的長期投資,沒有風險。

★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專線:1925(依舊愛我)24小時服務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