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企業IPO頻頻遭拒:突圍之路何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着創新藥高估值泡沫逐漸破滅,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進入調整週期,創新藥企在資本市場開始遇冷。與此同時,滬深兩市IPO審覈收緊,科創板准入對創新要求提高;港股整體狀態低迷,流動性不足,吸引力下降。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目前國內生物科技企業衝擊IPO步伐出現減緩或停滯。

6月,多家生物科技企業就傳出了終止IPO的消息。例如,6月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杭州微策生物創業板IPO終止註冊;6月6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聖兆藥物北交所上市申請終止;6月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錦江電子主動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上市終止;6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美康醫藥軟件創業板上市申請終止。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兩年,生物醫藥領域的IPO有一些共性問題,包括上市公司數量少、發行價較低、募資難。此外,在IPO申報過程中撤材料的公司也特別多,這也說明在註冊制下對公司審覈的要點還是非常多,上市標準實際上是在提高的。而IPO數量減少後,市場籌資力度下降,能夠讓存量股票表現得比較不錯。

“醫藥板塊自2021年中開始調整以來,已經足足持續了2年以上的震盪下行,板塊醞釀着消極的情緒。不過,從長期來看政策對藥企IPO無疑起到了積極正向的作用。目前政策是大力度鼓勵醫藥企業,尤其是具備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的醫藥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早日完成上市的。”上述分析師說。

Biotech上市之路艱難

IPO是通過發行股票吸引投資者投資,從而獲取大量的資金用於支持公司的業務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爲Biotech(生物科技)注入新鮮的“血液”。但在當前行業寒冬中,IPO步伐逐漸放緩,新興Biotech上市之路也會變得更加艱難。

從2022年到2023年,Biotech企業的融資額和佔比都在下降,而2024年IPO市場或將延續2023年低迷態勢。據普華永道發佈的《2023年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表現及前景展望》顯示,2023年共有313只新股上市,融資額爲3564億元,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新股數量下降26%,融資額則下滑39%。在此背景下,生物醫藥上市融資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募資合計223.56億元。企業上市數量和募資總額降幅明顯,分別同比下降57.14%和70.15%。

從大環境來看,目前生物醫藥產業所面臨的現狀是一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既有美元加息、地緣政治等因素對資本流動造成的影響,也有全球範圍內生物醫藥週期的示範效應,同時也離不開國內的行業政策、近年高速發展造成的估值倒掛、國內創新環境和競爭格局等客觀原因。

這些因素反映在資本市場出現兩方面的現象:一方面,衆多變量都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創新藥企業炮彈不充足,研發投入下降;另一方面,諸多已進入擬上市週期的醫藥醫療企業仍在“扎堆”等待估值回升後掛牌上市,目前即使完成聆訊也由於估值過低無法掛牌,陷入兩難境地。

上述分析師指出,投融資節奏放緩,投資人出手更加謹慎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不外乎上面提到的這些原因。這種放緩落在具體的生物醫藥企業特別是創新藥企業身上,可能意味着現金流的枯竭。如此,企業也尤其需要謹慎對待資本市場選擇,不可隨意選擇上市地。

從6月終止IPO步伐的這幾家Biotech企業來看,根據公開信息,微策生物及美康醫藥均選擇的是《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第2.1.2條的第一項上市標準,即“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爲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

聖兆藥物結合自身規模、經營情況、盈利情況等因素綜合考量,本次IPO選擇了《上市規則》第2.1.3條第(四)項規定的發行條件:“(四)預計市值不低於15億元,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於5,000萬元。”而在終止IPO之前,聖兆藥物曾經歷兩輪問詢,具體來看,北交所關心的問題包括實際控制人大額減持及控制權穩定性、在研管線的商業化風險、關於研發、生產、配送模式相關問題等。

錦江電子選擇具體上市標準爲《科創板上市規則》第2.1.2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同時,招股書顯示,該公司符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覈規則適用指引第7號—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具體要求。

“眼下,投資標的不再因爲熱錢的哄搶而承受超出合理範圍的高溢價,被資本裹挾。真正關注長期價值、深耕這一行業的資金能夠以一個合理的估值攜手具潛力公司,投資人已經有充裕的時間窗口研究被投企業的技術路徑、探討商業化邏輯。”上述分析師說。

如何走穩上市路徑?

2018年4月,港交所宣佈對未有收入產生的生物科技公司推行新的利好上市政策,生物醫藥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數量開始顯著增加。同年11月,上交所宣佈將設立科創板並做註冊制試點,次年(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這爲具備科創屬性的生物醫藥公司提供改了新的融資上市路徑,自此科創板逐步成長爲生物醫藥公司最熱門的上市板塊之一。但最近兩年,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無論在科創板還是港交所上市數量均有所減少。

侯緒超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有一定收入利潤的醫療企業可以考慮去北交所,現在有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大交易所,北京一直缺一個同體量級的交易所,就從這個邏輯上來看未來北交所的體量至少是三足鼎立的級別,另外,從政策開放性、賺錢效應、排隊情況看,北交所都是很好的狀態。

“對於一些無收入非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港交所還是最優上市地,港交所有成熟的機制、明確的規則、可控的時間表,這些對於目前的企業來說也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況且最近一批上市的港股企業已經開始受到資金的關注和青睞,我預計2024年會是港股的大年,融資能力和賺錢效應會徹底扭轉。”侯緒超說。

上述分析師也指出,對醫療醫藥企業來說,境內上市的吸引力來自較高的估值和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此外,具有原創性技術或模式的企業還有可能獲得政策上的支持,甚至成爲龍頭型的代表企業。但境內上市的企業需要符合財務狀況、業務持續性、股權結構等既定標準。這些標準相對來說比較嚴格,因此境內上市的難度較大,週期較長。對於擁有海外業務或者計劃建立海外營收或研發支點的企業來說,通過境外上市獲得海外融資渠道可能是更爲合理的選擇。

具體到A股市場,監管部門對擬上市生物醫藥公司的關注點在不同交易所間各有側重。從IPO問詢函的內容可以看出,科創板將重點放在覈心技術的先進性、競爭力以及企業的研發投入上,創業板則在此基礎上對業務成長性更爲十分看重。北交所定位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市場,面對業務成熟度相對較早,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它對業務可持續性的高關注度也十分可以理解。雖然各有側重,但可以總結出,A股市場歸根結底關注的是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

“醫療醫藥如何選擇上市地點沒有標準答案,企業需要在自身融資需求、財務狀況、戰略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最新的政策、市場動向做出合理選擇。這中間也離不開企業與各中介機構保持密切交流,通過專業機構實時瞭解市場最新進展。”前述分析師強調,在IPO活躍度整體下降的背景下,建議企業要做“充分合規”的準備,讓自己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等相關事項適應多個市場的要求。

事實上,企業選擇上市地僅僅是開始,後續也仍然有諸多難題需要攻克。例如,企業需要佈局好產品管線。藥企要麼做得更新,要麼做得更快,要麼做得更好,要麼差異化,要麼有臨牀價值,才能找到市場位置。另外,企業需要加大專業人才招聘、培養。隨着未來上市品種的增加,產品之間將會更加註重比拼市場開拓和進入醫保目錄等方面,這將會需要更多具備相關經驗的運營人才。

如此,當下一衆藥企IPO步伐放緩,越是此時企業越要具體結合公司實際狀況和發展戰略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不斷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提升自己的創新及商業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