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整修6年重新開館 文化部長開箱兒時記憶

文化部長史哲(右3)與史博館館長王長華(左3)共同推開史博館正門,林柏亭(右2)、蕭瓊瑞(右1)、李幹朗(左2)、莊武男(左1)共同見證。(劉宗龍攝)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7日在史博館正門廣場前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文化部長史哲與史博館館長王長華,邀請林柏亭、蕭瓊瑞、李幹朗、莊武男等陪伴史博館整修過程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啓因整建而關閉的史博館紅色正門,象徵史博館已經完成所有整建工程,宣告開館,並於2月21日正式對外服務,向民衆開放。

國立歷史博物館7日舉辦「在這裡,與大家相遇」揭牌儀式。(劉宗龍攝)

史哲表示,史博館歷經將近6年的整修,在即將滿70歲的前夕開館,從過去日治時期的迎賓館到臺灣第一座公立博物館至今,自己在史博館的兒時記憶印象最深就是山頂洞人的模型,當時還是人類演化多地發生說的年代,而今已是一地發生說、遷徙的觀點,可知這就是變化的過程。而史博館承載綜合性的文化藝術發展,有當時渡海來臺,中華文化到臺灣與本土碰撞融合的過程。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引常設展展名「在這裡,與大家相遇」爲例,期盼以「大家」爲凝聚力量,呈現史博館與臺灣社會70年來共同經歷的社會文化變遷,成就「一座貢獻給理解臺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以期不負社會各界的指教與期望。

在史博館建館之初,20歲即受命爲該館繪製正廳大門門神的匠師莊武男7日也出席了揭牌儀式,他表示1960年代彩繪工錢平均一天50元,而史博館彩繪四扇就大4600元,可見對其重視。而莊武男雖是南式彩繪匠師,卻配合史博館繪製北式門神,他說:「南式能做的北式也一樣能做」,多年來三度修補門神均不假他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