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答記者問 推進“百千萬工程” 這些地市有高招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崔文燦 鄭明達
1月17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地市專場記者會。廣州、汕頭、河源、梅州、中山、揭陽6市市長出席記者會,圍繞各市健全實施“百千萬工程”體制機制,解讀發展密碼,介紹發展成效。
堅持改革創新突破
廣州雖然經濟體量比較大,但依然存在着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廣州市市長孫志洋介紹,在“百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廣州堅持先行先試、創新突破,深化首創性引領性集成式改革,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其中,從化入選全國首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典型案例;增城作爲全市首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城區石灘鎮)入選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
此外,廣州去年出臺城中村改造條例,啓動52個城中村改造項目納入國家計劃,開工改造老舊小區523個,完成城市更新投資1500億元。其中,海珠康鷺片區城市更新“首拆”到“首建”僅6個月。
河源市市長李勇平表示,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河源堅持以集成式改革爲抓手,對涉及用地難、用工難等諸多要素進行系統整合、精準突破,有力服務項目加快建設、企業穩產達效,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用地方面,積極推進點狀供地改革;在用工方面,健全優化企業用工服務機制。同時,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開展點對點服務。
梅州是全國七個之一、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梅州市市長王暉介紹,近年來梅州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找準切入點和着力點,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比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面,全面摸清全市鎮村的基礎數據,率先在全省出臺“1+3+N”政策體系;蕉嶺縣新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入選第二批全國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選的試點。
“2024年,梅州集中流轉經營耕地37.32萬畝,新增耕地1.88萬畝。可以說,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出了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治出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讓我們嚐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王暉說。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
石岐乳鴿、黃圃臘味……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土特產”正在發生“新變”。中山市市長肖展欣說,當前中山堅持特色發展,規劃建設了十大農業產業園,推動優勢農業做大規模、做強品牌、提升價值。當地持續推動文旅消費進鄉村,打造多元業態,並舉辦音樂節、藝術節、演唱會、體育賽事,將深中通道帶來的“潑天流量”轉化爲發展增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源萬綠湖是華南地區最大人工湖,是少有的達到直飲要求的清潔水源。“河源推進‘百千萬工程’,產業發展是主抓手,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是主攻方向之一。”河源市市長李勇平介紹,依託這一優勢,河源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助力企業集聚、產業成羣、園區做強。這兩年,河源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加快聚優成勢。2024年,河源水飲料及食品產業預計實現產值92.5億元、接近百億級規模,爲“百千萬工程”在河源的實施注入了強勁動力。
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省委部署‘百千萬工程’以來,僑胞鄉親都積極參與,助推‘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汕頭市市長陳濤介紹,汕頭藉助“僑鄉”優勢,探索構建“百千萬工程”多元化參與機制。“聚僑”方面,建立了“市、區、鎮、村”四級聯動工作網絡;“聯僑”方面,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引僑”方面,主要搭建資源庫,梳理風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需求345條,項目落地38個;“利僑”方面,全力推進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專項改革試點,專門設立華僑華人專用政務服務通道,並在全省率先設立涉僑審判專業合議庭等,不斷健全爲僑服務體系。
壯大縣域鎮域經濟
產業強則縣域強、縣域強則市域強。揭陽市市長支光南介紹,揭陽作爲廣東製造業基地之一,擁有服裝製鞋、五金機電、食品加工、物流電商、大健康等傳統優勢產業。如今,揭陽市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的原則,推動各縣(市、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打造2-3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羣,讓縣域高質量發展建立在強大的產業基礎上。“2023年揭陽GDP增速全省排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長5.3%,目前排全省第二,預計2024全年的增速比較樂觀。”支光南表示。
中山不設縣,鎮域經濟強。中山市市長肖展欣介紹,在當地鎮域經濟中,傳統產業佔70%。對此,中山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財政資金安排50億元,引導家電、傢俱、燈飾、服裝等傳統產業開展進行技術改造。目前,中山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率已經達到76%,中山製造正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轉型。
此外,中山還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藥物創新研究院、低溫技術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臺,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至3.3%。
新聞加點料
2024年,廣東加力提速實施“百千萬工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1,17個區、2個縣(市)、124個鎮獲評全國百強區、百強縣、千強鎮,57個縣(市)整體經濟增速快於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112萬畝高標準農田,耕地總量連續4年淨增加,累計培育123個“粵字號”農業區域公用品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3%,深水網箱養殖水體總量居全國第一,水產種苗產量居全國首位。全面推動第二批2225個典型村建設,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75%以上,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率提高到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