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中,唯一一位在國外擁有鉅額存款,晚年爲何過得讓人心酸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還存在物價不穩定、財務制度不統一的問題。截止1954年,在我軍政治部做出以軍銜制確定薪金制,按勞取酬的幹部薪金制度很快出臺,並取代之前一直沿用的供給制度。

1956年,24級工資制度正式出臺。新的薪金制度全部按照軍銜的劃分,級別也隨之調整。按照24級工資制度,從1級的594元到第24級的45元都有詳細的劃分。當時毛主席也屬於這24級的工資制度中,按照授勳時毛主席應該授予的“大元帥”軍銜,毛主席當仁不讓的應該是一級工資的水平。

不過毛主席卻認爲,一級應該讓給恩格斯、馬克思,二級應該給蘇聯的斯大林和列寧同志,而自己理應處於三級工資的序列中。爲此,在毛主席率先表態將自己的工作調整在三級後,其他領導人也將自己的工資調整到從三級開始。

朱老總、周總理等人在毛主席率先表態後,也將自己的工資定在了三級標準。不過當時的朱老總可以拿到兩份工資,一份是三級的幹部工資,還有一份就是工作的工資。

不過,朱老總還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位,在海外有鉅額存款的元帥。在德國,朱老總有一筆33萬的鉅款。按照朱老總一個月不過才四百剛出頭的工資,他是從哪裡獲取到這筆鉅款的?我們可以先從朱老總的日常生活中看看。

根據朱老總的朋友廖承志回憶,每次他們去朱老總家裡拜訪的時候,嘴饞的他最喜歡吃鍋肉了。朱德的妻子一見到廖承志來,總會提前做好鍋肉。不過在那個年代,鍋肉這種好東西朱老總卻連一口都不能吃。因爲在此之前,朱老總就被查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所以妻子對朱老總的飲食問題管理的非常嚴格。

所以朱老總每當在這個時候就經常感嘆,自己年輕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條件好了還是不能吃的好。而且當時朱老總家裡擠滿了許多烈士家庭的孩子,一頓飯下來二十多張嘴等着填飽肚子,所以一個月下來,朱老總家裡光是吃飯這一項開支,就得花不少錢。

那麼朱老總這筆錢是從哪裡來的?這是朱老總一個德國朋友送的,當時這位德國朋友採訪朱老總,並寫成了一本朱德的自傳,這些錢都是這本書的稿費。在這位德國朋友故去後,他將這筆錢輾轉交給了朱老總。

朱老總在得知了這筆鉅款後,委託大使館辦了一件事。他把這33萬的鉅款全部拿出來,買了許多的圖書回來,之後更是將所有的書籍轉交給國家圖書館和科學院。在朱老總晚年期間,他的稿費只剩下2萬塊錢,這筆錢存在他這裡一分錢都沒讓家裡人用過。朱老總去世後,也沒有將這筆錢轉交給他的後人,而是用來交自己的黨費。朱老總一生辛勤,一輩子也沒吃上幾頓好的,卻將他的一生積蓄全部交給祖國,實乃吾輩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