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怒潮澎湃伴胡璉一生──胡璉與怒潮學校之9(曾建元)

十二兵團怒潮學校校友與胡璉後代參觀古寧頭戰史館。身後油畫爲古寧頭大捷後,蔣故總統視察金門,時任金防部司令官胡璉陪同。(記者宋秉忠攝)

國共內戰中撤退來臺的中國各省軍民,約有兩百萬人,佔當時全臺灣人數之四分之一。經過半世紀的融合通婚,他們都成了第一代的來臺祖。由於大多隨軍前來,因而擁有共同的生命經歷和國恨家仇。多虧胡璉兵團一片孤忠與勇氣、智慧,乃得有甲兵十萬,得以帶出大陸,轉戰金門和舟山,守住臺灣的第一道防線,永保臺灣安全與國祚綿延。

胡璉受階四星上將,官至陸軍副總司令,卻是唯一未出任陸軍總司令的四星上將,據說原因出自功高震主。軍中即流傳一故事,言古寧頭之戰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胡璉,一日與時任金門行政公署行政長的李德廉,和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3人,閒步至金門某處坑道,胡璉心有所感,突然說道:「天下事,幾個人就搞定了」。胡璉說的大概是政治家、軍事家或戰略家的影響力,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蔣經國覺得胡璉志得意滿,目中無人,回臺灣後便向他父親蔣中正提出警告,胡璉此後便受猜忌。

又另有一說是民國47年八二三炮戰於10月停戰後,胡璉被蔣中正總統邀請到日月潭休假,胡璉時與蔣中正相處多日,而以孟子「民爲貴」之思想,對蔣中正提出許多治國建言,但蔣中正都冷淡不語。蓋蔣中正復行視事後,對原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在土木系國軍中之影響力頗爲忌憚,而令陳誠交出兵權,專任行政院長。胡璉兵團屬陳誠嫡系,在孫立人之外,爲國軍中最驍勇善戰者。胡璉出身陳誠第十八軍已受防範,倡言政治,更明顯逾越軍人份際,自然遭到猜疑。

其實,功名利祿都是一時的。胡璉雖然沒有官至陸軍總司令,但民國61年授階晉升爲四星一級上將,正代表國家對他一生功業的最高肯定,在人民的心目中,實至名歸。胡璉雖然不慎妄議國政,但他在政治上的才華,卻充分展現於金門的治理上。

他在金門造林、築路、蓄水,改善了金門的生活環境;又以臺灣大米實物採購金門高粱作爲金門酒廠制酒原料,再將金門高粱酒銷售臺灣換取大米,改善了金門糧食的供應問題,也增加富厚了縣庫收入,大大改善了金門人民生活;而以地下防禦工事和全民武裝建立起來的金門海上堡壘,也使金門屹立不搖,固若金湯,臺灣人民乃得以安居樂業,中華民國得以復興繁榮。

胡璉由圍困內陸的窘境中,竟能帶領10萬軍人和流亡學生突破重圍,投奔大海,又能練成護國神兵,屏障海上,在金門防衛和建設上的傑出貢獻,被民間喻爲金門恩主公。

恩主公關聖帝君關雲長以對漢室忠義爲後世景從,在人民心中地位更勝蜀漢昭烈皇帝劉備,而今之恩主公,由圍困內陸的窘境中,竟能帶領十萬軍人和流亡學生突破重圍,投奔大海,又能練成護國神兵,屏障海上,胡璉在金門和臺灣人心目中的地位,早就超越了人間的陸軍總司令,他像臺灣的守護神一樣,永遠受人崇拜。

胡璉民國66年死後,海葬在金門水頭灣,魂依莒光樓。水頭正是怒潮學校的歸宿。「怒潮澎湃」的歌聲,伴着胡璉一生,如今化作金門水頭灣的海潮音,永遠傳唱於天地之間。胡璉的英靈不死,他仍繼續領導着胡璉兵團自由戰士的壯盛軍魂護佑臺灣的憲政民主,也枕戈待旦,面向中國大陸,等待反攻復國的號角響起,實現中國的民主化,以便解甲歸田,魂歸故里。

怒潮學校因未得到國防部承認,怒潮學生在畢業後一度在軍中受到歧視性的超上士待遇,學校解散,也使相關檔案文獻在歷史中化爲煙塵,片紙不留,怒潮原本只能在年已耄耋的僅存學生記憶中澎湃,怒潮故事成爲國軍的古老神話或傳說。

有人認爲,如果胡璉在陸軍官校於四川淪陷滅校之際,將怒潮學校由兵團所屬幹校提升爲國軍陸官第24期,就不會有後來滅校的下場,實則胡璉若自行恢復陸軍官校,豈不僭越三軍統帥與陸軍總司令之職權,胡璉謹守分際,更見其公忠體國。然卻也因爲怒潮奉命遷校金門,胡璉似乎自此對辦校心灰意冷,也對怒潮學生無力提供就業的照顧。

最可惜的是,怒潮學校的檔案文獻隨着學校遷校與關閉,多數已不存在,《怒潮日報》、《怒潮半月刊》和怒潮出版之叢書,這些記錄着胡璉兵團保護怒潮學生自江西來到臺灣的珍貴史料,在軍史館未見收藏與記載,或許散落民間各處,需要政府和國軍出面號召與徵集。怒潮學生期待胡璉兵團和怒潮學校的傳奇,能收入軍史與國史,也期待有更多兩岸的史料發掘,讓這一批來臺祖的故事,成爲臺灣人民充滿情義的永恆歷史記憶。

2015年11月22日是胡璉將軍107歲冥誕(農曆生日10月11日),十二兵團怒潮學校舊部集資重修當年他在新竹新埔修建的怒潮亭,並在當天舉行揭幕式。(記者宋秉忠攝)

本系列以胡璉於江西重建第12兵團和舉辦怒潮學校之經緯,藉由其一路由江西、福建、廣東披荊斬棘;又爲保衛臺灣,在金門和舟山海上抗擊敵軍,奠定中華民國重建基礎的艱辛歷程,側寫中華民國撤出中國大陸最爲驚心動魄的一頁歷史,更由怒潮學生周雅川和學生兵徐鬆珍的人生故事,看這些歷經國難的中國青年學生在家破人亡中,如何在胡璉兵團的保衛下,在臺灣重啓人生,和兩百萬的中國大陸軍民,共同爲臺灣注入新血,造就出臺灣的生命共同體。

讓我們心懷感恩,生生世世謝謝胡璉兵團;也祈求神勇的胡璉兵團,英靈不已,永永遠遠保佑臺灣的子子孫孫。

(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邱榮舉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本系列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