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孫立人胡璉的瑜亮情結──胡璉與怒潮學校之5(曾建元)

民國39年擔任陸軍總司令的孫立人在臺灣軍士教導團同學錄的照片及題字。(戴宗德翻攝)

民國39年3月1日,因李宗仁總統滯美不歸,蔣中正宣佈復行視事,回任總統,新埔鎮公所舉辦慶祝大會暨遊行活動,慶祝大會地點在新埔國校後山大運動場,3千鎮民齊集,怒潮學校師生軍裝參與,柯遠芬校長對蔣中正的事功和今後反共復國的任務做了報告,鎮長潘錦河和地方領袖皆上臺致詞,表達對於國家的支持和信心。

遊行於上午10時展開,以「慶祝總統復職大遊行」紅底金字橫幕旗幟爲前導,緊接是鑼鼓樂隊,之後是由8位武裝戰士推擡3丈高的蔣中正油畫像,沿着街道向北進行,遊行隊伍的序列,是國校小朋友在前,新埔初中鼓樂隊和同學居中,怒潮學校的師生和一般民衆們相隨殿後。

當月新埔鳳山溪畔之大橋亭修竣完工,亭匾由胡璉親題命名曰「怒潮亭」。怒潮亭經費來自柯遠芬個人廉俸。鳳山溪上之新埔大橋爲新埔鎮之入口,怒潮亭在此樹立,在當年戰亂的氛圍中,寓意國軍對新埔的保護,有安定地方民心的作用。

怒潮學校師生也在新埔國校後山運動場,建立一座精神堡壘,草圖由學生鍾同福設計,由學校辦公室主任王一川夫人郭智題寫「發揚新埔精神」、「完成革命第三任務」和「反共抗俄」、「復興中華」。

這不僅是當時中華民國政府保衛追隨來臺兩百萬各省軍民和600萬臺灣人民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的重責大任,也是這一羣青年流亡學生回家的寄望。

3月怒潮學校第二期新生報到,編爲第4、5兩大隊和13至18共6箇中隊。第二期新生來源有二:一爲在敵後的福建、江西秘密招生,口試錄取後,由敵後工作人員安排渡海來臺;另一爲在臺北市中山堂以作文一篇〈爲什麼要反共抗俄?〉招考,由中國青年反共聯合會和馬祖防衛司令部分別協助在臺北和馬祖招生。

農曆7月20日義民節,新埔鎮褒忠亭義民廟舉辦放水燈、糊大士爺、賽神豬、羊角競長等祭祀儀禮,怒潮學校12個學生中隊,也巧費心思,設計繪製了12幅巨型壁報展示於廟前廣場,共襄盛舉。秋天稻穀收割季節,怒潮學校師生則發起5日助民收割運動,組成125個助割小組,深入新埔、關西、竹東各村裡,義務協助割禾打鬥,揚場曬穀。爲此,學校特別由政治教官王蘊填詞、音樂教官許建章譜曲製作〈助民割稻舞曲〉,讓學生和農民在歡樂的歌舞中進行收割。

怒潮學生與新埔父老子弟相處極爲融洽,新埔當地中小學生有國文、數學、英文等方面的問題,也會拉着怒潮學生請教。

1953年03月01日金門慶祝蔣總統復職三週年。(中央社攝)

怒潮學校舉辦的震撼教育,令學生終生難忘。震撼教育是真槍實彈的演練,學生必須在不時爆破的手榴彈和連發的機關槍所構成的槍林彈雨中,在鐵絲網下貼地背槍匍匐前進;又有武裝越野賽跑,由新埔校區出發,至關西方向小山來回;5千米中隊集體賽跑,則由新埔至石光來回;爲期3天的綜合訓練,則由新埔、石光行軍經獅頭山、珊珠湖,再轉頭份,回到駐地,在此期間,要演練夜行軍、急行軍和強行軍,並有民情訪問、敵蹤調查和政策宣導等政治課程。

民國39年秋天,怒潮學校舉行期末測驗,對第一期學生實施大隊對抗演習,體驗急行軍、強行軍。演習之後,9月7日,第一期學生1462人畢業在即,第二期694名學生開學之際,學校奉命遷往金門縣金山鄉金水村(今屬金城鎮)水頭聚落,新埔鎮長曾蘭芳特請餘烘霖指揮之新埔樂隊前導遊街,送至新埔大橋頭怒潮亭,所奏軍樂爲〈日本海軍進行曲〉。

爲延續新埔創校之精神,胡璉則將水頭一度改名爲新埔,並於該地樹立新埔紀念塔,怒潮校名則改爲金門防衛幹部軍事政治訓練班,借用私立金水學校校舍繼續辦學,學生因無宿舍,只能借住學校或民家屋檐下。怒潮另外又開辦政治第5分班,在每中隊裡挑選2至3人,加上兵團現役軍人中選派者,約300人。

11月8日,在金水學校大禮堂舉行了第一屆學生畢業典禮與第二期學生開學典禮,典禮由校長柯遠芬主持,胡璉語帶哽咽即席訓勉畢業生,要記得:3個人共一張毯子過冬的日子;要肩當「上馬殺敵,下馬治民」的重責大任;勇敢完成神聖的第3次革命,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蒞臨致詞,以真理對邪惡的反攻大陸作戰必將勝利期勉畢業生,要做革新的力量與軍隊的楷模。

怒潮於民國38年遷校臺灣的時候,臺灣尚無軍校,據說怒潮學校向國防部要申請立案,卻未獲同意,傳言是時任陸軍訓練司令兼臺灣防衛司令後升任陸軍總司令的孫立人和胡璉有瑜亮情結,當時國軍當中有親美派和黃埔派的矛盾,孫立人在高雄縣陸軍鳳山基地設立陸軍軍官學校第4軍官訓練分班訓練新軍,其所整訓的青年軍第80軍第201師鄭果部在古寧頭大戰中最早與解放軍正面交鋒,立下戰功,其後始有胡璉兵團海上增援。

胡、孫皆爲古寧頭大戰和臺灣防衛的功臣,惟孫立人畢業自美國維吉尼亞軍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服膺軍隊國家化,而黃埔軍校畢業的胡璉卻以黨軍思想建軍,觀念差距太大。怒潮師生中即傳言胡璉和孫立人在陸軍總司令部拍桌大吵,使學生對於畢業後的前途鹹感到忐忑不安,有些態度較積極者,則聯名上書陸軍總部。

因怒潮學校學歷終究未受到國防部之承認,第一期學生畢業後以二等兵超上士見習任用,分發入軍中或由39年3月設立的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派駐金門各村擔任村指導員,直到41年國防部舉辦甄別考試,纔在4月1日取得准尉官銜。第二期學生於民國40年9月全數編入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分班爲基礎,在高雄縣鳳山鎮覆校的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教導營。怒潮學校從此走入歷史。

(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邱榮舉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退休教授)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