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青年學生投效胡璉──怒潮老兵陳耀宗的故事之3(曾建元)

國軍陸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藏/曾建元提供)

就在陳耀宗入學於中原臨中同時的民國37年8月,解放軍進入西平。9月1日,國防部長何應欽撤銷國軍整編番號,整編第18軍升格爲第12兵團,由前第18軍軍長黃維出任司令官,胡璉爲副司令官。11月,解放軍依華野粟裕之規畫,由華野與中野對國軍發動徐蚌會戰,戰事持續到次年1月10日,國軍慘敗,第12兵團12萬官兵於安徽省宿縣雙堆集全軍覆沒,黃維被俘,原本在武漢守喪的胡璉收假投入戰場,獨木難撐全局,僅能僥倖突圍身免。

60萬國軍遭解放軍殲滅,蔣中正總統爲敗戰負責而於38年1月21日下野,但仍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遙控軍政。事實上,他在37年5月就任行憲後第一任總統,便對內戰形勢做了最壞的打算,而接受國立浙江大學史地學系教授兼主任張其昀獻策,將國民黨黨政主力轉進臺灣,而此時於下野之前則更積極展開佈局,任命前參謀總長陳誠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司令,並在各地成立12個編練司令部,重整國軍,其中特別手諭國防部長白崇禧,務請「予胡璉以名義,配屬3個軍,並於新到之美援武器中,撥足上述3個軍之裝備」。

胡璉乃於1月中旬出任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該部在編制上有兩至三個軍,還有一個3千人的軍官訓練總隊,和一個8千人的軍士教導總隊。當時,胡璉已派員到蚌埠、南京、武漢、杭州等地,收容從徐州突圍南下的國軍官兵,以及流亡學生和知識青年。

第二編練司令部原設於江西省上饒縣,胡璉爲了支援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防衛上海,乃遷於浙江省江山縣,2月時有前河南省第五區許昌行政督察專員範任前來拜謁胡璉,胡璉見他就說:「領袖蔣公下野,南京業已失守,……你住伏牛山,我家秦嶺,伏牛與秦嶺,原系一條山脈,是遊擊的好根據地。你去聯絡青年學生,施以軍政訓練,我專督收壯丁,編練部隊。我們團結起來,回伏牛山、秦嶺去打游擊。克則迎領袖蔣公還京,不克則殉國以成仁!」範任深受感動,當即接受胡璉邀請出任高級參謀,並趕赴浙江金華,聯絡國立豫華聯合中學(十二聯中)河南師生200多人,遊說其投奔胡璉。

國防部原令胡璉在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三省徵調兵員。福建、浙江兩省原定徵兵各3萬,兩省政府以兵源緊張無法配合,江西省原擬徵兵1萬5千,省政府主席方天因曾任第18軍軍長,爲胡璉前長官,全力支持胡璉取法唐朝府兵制,以「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爲軍」之方式,在江西省境徵兵,胡璉爲此便於3月將司令部移到江西省南城縣株良鎮,並籌備軍官訓練總隊和軍士教導總隊。

胡璉與中原流亡江西人士討論學生收容問題,認爲江南形勢不利,可能全面崩潰,因而無法像抗戰時期一樣建立後方,讓學生繼續讀書,所以學生和難民都需要投身軍伍參加戰鬥,保了國家,也纔有個人的前途。職是,胡璉乃決定以軍官訓練總隊和軍士教導總隊收容學生和青年。

4月,範任攜國立豫華聯合中學師生前來報到,漢口又另有一批河南西平、遂平等縣流亡學生400人,分屬西平中學、中原臨中與國立嵩雲聯合高級中學,由西平中學校長趙漢章帶領前來投效,胡璉在江西之徵兵亦極爲順利,省政府命每甲12戶出丁即推舉義務役男一人,役期兩年,役滿改換新丁,如此竟徵得7萬兵額。

4月21日解放軍渡長江,攻入江西,胡璉自忖應設法避戰,迅向贛東轉進,以爭取時間訓練部隊。胡璉一方面將株良軍官訓練團遷到會昌縣文武壩鎮會昌縣立中學,另一方面則將軍官訓練總隊跟部隊移動,於5月6日出發,邊走邊訓,由株良經南豐縣城琴城鎮、白舍鎮、廣昌縣城旴江鎮、寧都縣胡嶺嘴、寧都縣城梅江鎮、長勝鎮、瑞金縣大柏地鄉,於16日,到達瑞金縣沙洲壩鎮。

解放軍渡江之際,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副書記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李德廉由南昌赴南城株良,向胡璉告以有意率領三民主義青年團幹部和青年學生前來投效。胡璉當即指示李德廉率江西本地青年學生逕至瑞金報到。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

訪問:曾建元、王淳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