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古寧頭戰後金門重建──怒潮老兵陳耀宗的故事之7(曾建元)

古寧頭戰役結束之後,蔣中正總統校閱部隊。(金門縣政府提供)

怒潮學校遷移新埔當月,胡璉兵團由汕頭撤退來臺途中,在海上轉向,如鬼使神差,由天而降,大舉投入福建省金門縣古寧頭大戰戰場。民國38年10月25日,國軍在金門北面海面上發現解放軍葉飛第10兵團發射照明彈並展開登陸與大量機槍攻擊,隨即進入戰鬥狀態展開防衛作戰。在開戰的第一天,就有3個解放軍軍團先後由蘭厝至壟口段、湖尾鄉及古寧頭登陸,當時派駐在金門諸島的主要戰力爲福建省政府主席李良榮的第22兵團,總數約2萬人左右。

東南軍政副長官福建省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指揮作戰,另有孫立人青年軍唐守治第80軍第201師蛟蟒部隊鄭果部,而胡璉兵團第18軍高魁元則早經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親向胡璉的爭取,未報準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嶽,即調派前來協助防衛。

戰爭爆發幾日後,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即任命胡璉接替李良榮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待胡璉抵達金門前,金門防衛仍歸湯恩伯指揮第22兵團司令官李良榮部作戰。解放軍先後3個團突破我軍設置的障礙物,突襲陸地,高魁元指揮若定,加上李樹蘭第118師驍勇善戰,一路由中國大陸潰敗至臺灣的國軍,軍心反而受到鼓舞,士氣大振。最後國軍以破釜沈舟、背水一戰的意志進行防衛,解放軍顯然全面低估了我國國軍死守金門的決心。

38年10月26日,胡璉抵達金門縣金山鄉金水村(今金城鎮金水裡)水頭,此時我軍戰事已呈現樂觀狀態,李樹蘭反攻古寧頭,成功穩定局面,最終我國高奏凱歌,殲滅敵軍3個團,奠定日後臺灣安定的一大基石。蔣中正即指出古寧頭戰役的意義,他說:「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臺灣」。戰後敘功,李樹蘭第118師獲得虎軍稱號。

古寧頭大捷參戰國軍集合於金門典型建築物前準備接受長官視察表揚。(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解放軍之所以大敗,有3個原因,第一,驕兵必敗。解放軍雖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卻因此而輕敵,以爲只要登陸就能打贏,輕忽我國金門守軍的決心與戰力;第二,突破登陸的3個解放軍軍團沒有統一的指揮,每個團各做各的,相較國軍,實際作戰上有統一的指揮,心也都在同一條船上;第三,對解放軍來說,這是一場海島登陸戰,與其過去在陸地戰的方式,絕對是一個空前未有的挑戰。對解放軍第10兵團兼福建軍區司令員兼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葉飛而言,古寧頭的慘敗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古寧頭戰爭之後,對於怒潮學校的去留,胡璉並不同意怒潮學校學生畢業後轉入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在高雄鳳山重建的陸軍軍官學校,這是他治理金門和第一線反攻大陸作戰的人力資本,所以怒潮最終還是要遷到胡璉的駐地金門。民國39年初怒潮師生要離去前往金門,新埔鎮民依依不捨,夾道歡送。許多的怒潮學生,也都在心中默認新埔是他們在臺灣的新故鄉。

怒潮學生被送到金門縣水頭聚落,都住在縣立金水國民學校的走廊。抵達金門水頭20多天後,第一期學生在金門新建的中正堂舉行畢業典禮,即分發部隊,陳耀宗被分派到高魁元第18軍虎軍李樹蘭第118師楊書田第353團的機關鎗連,駐守金盤區(今金寧鄉部分)盤山村。軍人幾乎都居住老百姓家裡。

古寧頭戰役結束後,纔是金門攻守難測的時候,臺灣海峽暫時解除危機,但中國大陸戰場局勢則一片糜爛,中央政府由閻錫山率領播遷臺北,根本無暇顧及金門,所以古寧頭戰後的金門防衛,一開始必須完全依賴胡璉兵團改組的金門防衛軍的戰地建設。構築防禦工程是當時最重要的任務。陳耀宗的部隊即奉命蓋碉堡,碉堡是厚重的牆及緊密的配筋組成的結構,主要作用爲防禦攻擊,次則作爲避風擋雨的地方,成爲往後作戰時的守護神。陳耀宗所屬楊書田第353團的碉堡大約是長與寬各3米大,有些碉堡全部埋在地下,有些則是一部分曝露在地面。

除了碉堡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建築及修繕工程,礙於金門沒有樹可以砍,只能借用老百姓家裡的門板,到處可見老百姓的家裡沒有門,直接望去就可以看到老百姓家裡,有些房屋甚至因爲沒有門可以借了,整間房屋都拆掉作爲建築工程材料。想當然爾,軍人和老百姓一開始的關係並不和睦。胡璉本人就曾經被老百姓罵到臭頭。胡璉督促軍隊及地方機構,必須盡心盡力做好爲民服務的工作。他積極拉攏民心,試圖改善軍人與老百姓的關係,日後再補償老百姓的損失。

當初金門沒有足夠的樹木可以砍伐使用,處處黃沙滾滾。軍人被下令必須在金門這片土地上大規模地種樹,以達到防風沙、遮烈日、蓄水及建築工事的功用,來化解當時資源有限的困境。軍人本是戎馬生涯,突然接到要種樹的命令,簡直辛苦萬分。種樹規定相當嚴格,比伺候千金大小姐還來得困難,如果種植得不好甚至會遭受處分。官兵們一大清早時會去照顧樹,工作到早上9點回來吃飯,吃完飯後再去照顧樹。樹苗一批一批運來金門,但可能是金門的東北季風太強,樹苗存活率不高,成功栽種樹木是之後的事了。

陳耀宗團裡到連上,負責金寧幾條道路的守衛,因爲夜晚沒有路燈照着,他們就用白灰加上些微水塗抹在樹皮上,如此一來,車子在夜晚行經道路時,因爲照明的反光,便不會迎頭撞樹。但事實上,那時候也沒有太多部車會通過,只有長官的座車、補給車,第18軍有4部車。將白灰塗抹於樹皮上的另一個功能是,倘若有敵軍在樹幹旁作掩護,國軍可以將敵人一舉消滅。

金門地區雖然環島是海,但因爲無長川巨流等天然條件,降雨量不多且降雨時間分佈不平均,一年只有7、8月是雨季,集水面積狹小,雨水幾乎直接入海,水資源相當缺乏,由於原本島上的軍民大約將近4萬人,軍人的數量比居民多個一倍以上,水根本不夠用,軍民爭水時常引起衝突。爲了因應對水的需求,胡璉下令首先在太武興建武夷水壩,之所以命名爲武夷,乃因這個水壩是陸軍武夷部隊所建,之後水壩陸續建成,也幾乎都是軍人所建造。陳耀宗想起當初這一團曾在太湖那裡,用障礙物將水堵起來,再打水來使用,解決用水問題。

(作者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暨國立金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臺灣獨家傳媒智庫執行長)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