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最該爲中壢事件負責的人──蔣經國放手民進黨組黨的陽謀(十四)(龍城飛)
1977年11月20日,中國時報報導了11月19日的中壢事件,篇幅不大,基本說明了事件發生的梗概。(圖文:龍城飛)
筆者繼續討論「蔣經國放手民進黨組黨的陽謀」的相關話題。本次的主題將繼續討論民進黨組黨十年前1977年11月19日發生的「中壢事件」,本文引用事後《中國時報》的報導、相關蔣經國傳的回顧以及李煥的回憶。筆者希望下一期文章可以基本結束「中壢事件」的討論。
一、關於《中國時報》報導「中壢事件」的回顧
事實上,在民國66年(1977)11月19日中壢事件的次日11月20日,《中國時報》其實有所報導,只是範圍較小,在第三版中間右側刊出〈中壢選票糾紛 導致羣衆滋事 涉嫌妨害選舉疑犯 已被檢方收押偵辦〉,其中說:
「中壢地區,昨(19)日因爲選票糾紛,導致車輛房屋被焚事件,一人重傷,選票糾紛涉嫌人中壢國小校長范姜新林已被桃園地檢處收押訊問中。
昨日上午10時45分,設於中壢國小的213投票所,鍾順玉、郭塗菊前往投票,鍾順玉因年老眼花,所圈選之選票,溢出格外,該投票所監察主任,即該校校長范姜新林即趨前照顧。據證人林火煉、李奕彬指稱范姜新林以有紅色印泥之拇指捺於選票上,將該選票弄成廢票。
事情發生後,林火煉、李奕彬等人即於投票所外出聲抗議,附近民衆圍攏而至,對范姜新林有不利之威脅,雙方鬧至中壢警察分局。
下午1時許,若干不知姓名青年男子,涌至中壢國小,企圖圍毆范姜新林,因桃園縣警察局長王善旺、副局長宋國璋、桃園縣地檢處檢察官林鴻鳴等正巡視到該處瞭解選票糾紛,爲恐發生意外事件,乃將范姜新林帶往中壢警察局保護並偵訊。但圍觀此糾紛事件的羣衆,並未因此散去,至於下午5時許,造成警察局長王善旺之座車等車輛被翻轉、踐踏之不幸事件。
下午8時許,由於被翻覆之車輛漏油起火,火焰波及警察分局。除中壢發生選票糾紛外,桃園縣龍潭鄉於上午9時亦發生鄉長廖國文爲暴徒毆傷事件。內壢自立新村所設兩個投票所,昨日傍晚開票結束後,選務人員將選票送往中壢市公所保存時,亦一度爲羣衆阻止。」
事實上,這篇報導已將基本之中壢事件大致勾勒,筆者之前查看當時報紙時,以爲中壢事件發生後,各報均未報導,因此忽略。而此日之報導,有關林火煉、李奕彬指控范姜新林「作票」,和事後之調查與事實不符。此事顯示不論是報紙、歷史著作還是回憶錄,均可能報導不完全正確情形,更何況事件中當事人以及事件撰寫者本身(包括筆者)不能保證客觀。
此篇報導中,說到自立新村投票所,發生羣衆阻止選務人員將選票送往中壢市公所情形,這件事相當重要,指出眷村外有不少本地居民不相信眷村票匭的真實性,也顯示出當年族羣的問題已經相當大,除了村內外的生活方式與語言的差異,還牽涉到對於國民黨政權的保衛與抵制問題,整體不易妥善處理。
接着《聯合報》民國66年(1977)11月26日以獨家新聞方式報導11月19日發生的「中壢事件」,次日,11月27日,《中國時報》於第三版刊載「黨外當選人士談選舉-本報記者集體採訪」,如此說:
「非國民黨籍的社會人士,在今年的5項公職人員選舉中的當選率,是一項令人驚異的紀錄。站在民間報人的立場,秉持着對民主法治人權的執着信念,我們在欣見選舉順利完成之餘,並願本報諸無所偏私的道德良知,敦請這些無黨籍人士爲次一可資紀念的里程碑,一抒他們的衷懷。」
頭條標題爲〈民主政治邁一大步 選務工作井井有條 許信良昨接受本報訪問 指出中壢事件令人痛心〉,其中許信良認爲這個事件的造成導因於「選舉本身的激烈,恰好在投票前一天發生了他的助選員7人被人打傷,次日卻有報紙反而說他的助選員打傷別人,羣衆頗多不平。投票當天,又有各種關於選舉不公的傳說,皆造成羣衆情緒的激動。」
許信良說:「當天下午,因爲身體疲乏,乃於2時多離開中壢。當時他對這次選舉並沒有預料會當選,卻實在不放心羣衆會因爲他的落選而激動,儘管競選總部不斷以擴音器勸告羣衆離去,保持冷靜。」
許信良稱讚這次選舉較以往成功,並建議:「國民黨地方黨工人員應當淡化得失之心,以避免選務人員產生任何『暗示』的感覺,使其完全秉公執行選務。」許信良強調至今他仍自許爲國民黨員,社會在進步,國民黨也必須力求進步,他希望一個徹底檢討爾後的改進結果早日來臨!
爲何許信良仍然需要「自許爲國民黨員」?筆者認爲可能他缺乏足夠的信心能夠做好桃園縣的治理,他之前沒有任何執政經驗,而在當時國民黨掌握國家資源的情況下,非國民黨縣市長如何做好地方自治?也確實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許信良在當選以後,以黨外領袖與臺灣民主運動領導人自居,在桃園縣的治理成效不如他所說的大,且不久涉入餘登發事,遭到政府撤職,類似韓國瑜後來的處境。
之後,行政院長蔣經國數度探望桃園縣長許信良,希望許信良能夠考慮重回國民黨,甚至暗示臺北市長的可能性(見《中壢事件相關人物訪談錄》,第66頁)。然而許信良拒絕回到國民黨,他說:「我可以承擔對臺灣的民主發展會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任務,我當時已經成爲推動臺灣民主運動的關鍵人物。」
筆者認爲是勝利衝昏了頭,許信良由許多民衆投票選舉爲桃園縣長,盼望他做好桃園縣的建設,不是要他來推動臺灣民主運動。筆者指出,這是近代中國政治的「革命觀」所致,大家要來「救國」,夢想當總統、當黨主席,甚至當皇帝,沒想到腳踏實地做好地方的經濟與治安改善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多年來,筆者很少聽聞政治人物安心做好地方治理,而是常常「吃着碗裡,看着鍋裡」,人人「望中央」,除了臺北市,臺灣各地普遍產生建設缺乏整體規畫以及治安不良的情形。
《中國時報》左上的標題爲〈曾文坡贏得臺中市長寶座 乃取決於大多數民衆意向〉,開票結果,無黨籍的省議員曾文坡以1040票多數,當選臺中市長。
曾文坡表示:「在今日的臺灣,反共產,反極權,擁護國家獨立自主,進而反攻大陸,光復國土,大家的心願完全一樣,事實上沒有所謂『黨內』或『黨外』之分,而其中的分野,僅在於究竟加入的問題。在發表政見時,一再強調:譬如一個公司組織,如果董事長、總經理都是夫妻或父子,其前途便很難發展,爲了保持較爲冷靜客觀的態度和看法,同一組織以外人士的參加,也在所必要,這也如民選的市長,又有了議會,發生權能制衡的作用。」
曾文坡是臺大政治系畢業高材生,他所說的「在今日的臺灣,反共產,反極權,擁護國家獨立自主,進而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是否討好國民黨的口號?筆者不能主觀判斷,但是可能和許信良「自許爲國民黨員」的心理接近。曾文坡在臺中市的建設,一般印象不錯,說明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非國民黨縣市首長能夠發揮的空間並不小。
查看多處網路資料,驚見臺中市前市長曾文坡(1936-2002)於民國91年2月28日在住家割腕並服藥自殺。民國66年臺中市長上任後,曾文坡成爲全臺第一位推出市地重劃案的縣市長。政府高層原本有意重用,卻因爲他愛跳舞爭議不斷,影響了政治前途。家屬透露67歲的曾文坡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鬱鬱寡歡,愛籤六合彩,警方不排除其死與財務問題有關。
曾文坡於民國70年臺中市長連任失利,後來一蹶不振。筆者對此甚感難過,如果他沒有選上臺中市長,他的心態與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不至於去自殺。說明一個人經歷權力的烈火紋身,人格變形,展現出魔鬼的形態,此後一生都捲入權力、金錢與女色的漩渦中,直至滅亡。2000年後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越來越高,有權力的人發生這樣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二、「中壢事件」中關於蔣經國的反應與李煥的回憶
2000年10月時報文化出版《蔣經國傳》一書,作者陶涵(Jay Taylor )爲美國國務院官員,先後任職臺北美國大使館、北京美國大使館政治參事。(圖文:龍城飛)
在2000年10月由時報文化出版陶涵(Jay Taylor)着、林添貴譯之《蔣經國傳》,第361-363頁,其中說:
「羣衆圍在分局前,人數越聚越衆,許信良的助選員呼籲羣衆冷靜,答應到法院去申告選舉舞弊。有人高喊:『法律有什麼用……法官是他們家開的啦!』大約下午4點鐘,羣衆砸毀中壢分局玻璃窗,放火燒燬好幾輛警車。警方把面臨的困境向臺北警政署報告,警政署立即請示行政院長蔣經國如何處理。
經國先生匆匆召集一批官員到院長室開會。有人建議派國軍部隊恢復秩序;鎮壓警察已在現場,警備總部有個單位也在附近。蔣院長宣示:『我們不用軍隊。』中壢分局長接到命令,任何情形都不得朝羣衆開槍;他在暴徒打到2樓時,才命令部屬發射催淚瓦斯。但是,催淚瓦斯起不了太大作用,警察由樓上一個緊急出口爬出去。
後來火勢延燒到警察宿舍及附近民房,羣衆才散去。這次5項公職競選,總共1318個席次,國民黨只贏了76%,丟掉了好幾個縣市長寶座。國民黨大老告訴蔣經國,李煥應該爲敗選負責。
蔣經國召見李煥,對他說:『許多人批評你,我曉得敗是敗在黨的決策,但是你最好還是辭職。』蔣經國派另一位他在三民主義青年團的老幹部潘振球,代理臺灣省黨部主委。」
蔣經國處理中壢事件的冷靜與穩重,令筆者聯想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當年中共中央如果參考蔣經國處理中壢事件的辦法,「我們不用軍隊」,中國歷史將會改寫。
2021年遠足文化出版《蔣經國的臺灣時代》一書,作者林孝庭爲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蔣經國日記》藏於該館。(圖文:龍城飛)
在2021年4月由遠足文化出版林孝庭所着之《蔣經國的臺灣時代》,第147-148頁,其中說:
「有謂1977年底中壢事件爆發,是王升所代表的保守派權力大幅上升的分界點。蔣經國主政以來,大量啓用臺籍青年才俊,以李煥爲首的開明派快速成長,其策略是透過人才的新陳代謝來推動溫和的政治改革,以符合廣大民衆要求民主化的渴望,藉以延續國民黨在臺執政的命脈,在此思維下,李煥等人並不主張以強硬手段對付異議份子。
然而此一開明路線卻在1977年底臺灣縣市長選舉中遭受嚴重挫敗,當年提名歐憲瑜參選桃園縣長,同屬國民黨的省議員許信良有意參選,但因考覈紀錄不佳而未獲提名,他憤而脫黨違紀競選。
11月19日投票當天,中壢市某一開票所遭民衆檢舉有舞弊情形,提出指控的民衆反而被移送警局,此舉引發上百名許信良支持者不滿,人潮開始包圍警局,入夜後上萬名羣衆與警察對峙,民衆大聲鼓譟,破壞警局並搗毀警車,警方展開嚴厲的鎮壓,至翌日凌晨3時許羣衆才逐漸散去。
開票結果許信良大勝歐憲瑜,不僅如此,此次選舉結果黨外勢力共奪下4個縣市長席位,21席省議員與6席臺北市議員。國民黨遭遇空前挫敗,蔣經國因此數夜難以安眠,慚愧之至,視此爲『從政以來所遭受的最大打擊。』身兼國民黨組工會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與救國團主任三大要職的李煥,揹負選舉失利與識人不明之責(許信良被視爲李煥的門生),黯然辭去所有的職務,遠離權力核心,黨內保守力量取而代之,政壇因而出現『王升(升)李換(煥)的順口溜』。」
中壢事件影響深遠,李煥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沒想到立刻奔赴出事現場,承擔責任,反而由蔣經國來收拾局面。
在1998年1月由天下文化出版林蔭庭着之《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第181-182頁。其中蔣經國對李煥說:「這次選舉發生了中壢事件,而且整體選舉國民黨也遭到挫敗,你要負這個責任。」民國66年底5項公職選舉之後,蔣經國在行政院長辦公室約見李煥,對這位追隨了他33年、形同肱股的愛將說了這番沉痛的話。李煥聞言,他將辭去國民黨組工會主任與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兩項職務,以示負責,言罷起身告辭,蔣經國在他背後又加了一句:「救國團主任也一併辭掉好了!」就這樣,名震一時的李主任同時卸下3項要職,默然遠離政壇,此後韜光養晦近7年之久。
1998年天下文化出版《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一書(圖文:龍城飛)
投票當天,李煥全日坐鎮國民黨中央黨部組工會。那天下午監票員范姜新林避到中壢警察分局,部分羣衆包圍警局時,李煥就得知消息,隨報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寶樹,再報告黨主席蔣經國,蔣經國隨後親臨黨部指揮全局。
面臨危機,蔣經國決定了幾項處理原則:第一、此一事件只能由警察機關處置,不能動用軍隊。第二、雖然民衆包圍警局並且縱火,但警察絕對不能傷害民衆。第三、此案應交由司法單位處理。
後來該案交由桃園地檢處檢察官廖宏明處理。但是,由於事件發生在桃園,法院認爲,若由桃園地檢處經手,可能會引發政治事件,於是又將該案移交由臺北地檢處。臺北地檢處偵訊後,對於范姜新林妨礙投票一案,裁定不起訴;那對老夫婦也證明,范姜新林並未指使他們投給哪位特定候選人。至於焚燒警局的林益生、曾金富、潘堂煌等人,交由法院法辦。
由於篇幅,筆者將在下期文章中,敘述李煥自己對於中壢事件的檢討。
由以上著作,其中有小部分,如林孝庭所着之《蔣經國的臺灣時代》說「警方展開嚴厲的鎮壓」,並不符合當時情形,其他大致說明「中壢事件」中李煥與蔣經國的處境。關於其中的問題,由於筆者沒有掌握相關一手資料,能夠進一步說明的不多。
整體來說,從1970至1979年期間,國民黨所面臨國內外情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是,國民黨執政已久,中共正值文化大革命,國民黨缺乏真實的危機意識,中壢事件雖然打擊頗大,仍然不能激發國民黨改造自身,反而產生了劉少康辦公室事件。
1980年以後,國民黨上層依然故我,且躊躇滿志,這在郝柏村的1980年代的總長日記中可以清楚看見。到蔣經國先生過世,國民黨整體組織過於衰老,且與中國的法統斷層,難以以其意識形態維持其國內與國際的有效治理,待李登輝結合本土勢力,一方面延續了國民黨的執政,一方面導向本土化,老國民黨派只能日益邊緣化。
初步的小結
筆者認爲,真正應該爲中壢事件負相當責任的是許信良,他在選舉期間不斷鼓動風潮,指控國民黨會作票,引發羣衆高度不滿與疑慮,激發出大量選票。這其中當然國民黨本身需負主要責任,民衆長期不滿國民黨在地方掌握政治、經濟生態,亦過度操弄與涉入地方選舉,在許多方面積怨甚深。
然而,中壢事件在中午開始醞釀時,許信良不是出來安撫羣衆,而是「落跑」臺北。許信良一方面故意讓羣衆滋事逐漸擴大,進而失控而發展成暴動,由此等待勝利;一方面是切割暴動和他的關係,以免被情治單位逮捕定罪。這和在大陸時期,中共對付國民黨時發動各式各樣運動的作法基本一致。
筆者認爲國民黨長期缺乏勇氣任用多方面的人才,整體用人面太窄,以至少數人掌握權力,沒有上下效命,齊心協力,齊步共進的團隊精神,這是其文化筋脈,積習已深,難以短時間內改善。中共則整體用人面寬,有長期統戰觀,而需定期發動整風斗爭,去除異己與不適當的分子。民進黨在整體用人方面相當放手讓中高級幹部自由負責,其整頓方式是讓基層人員參加選舉,在競爭中觀察其特質。國民黨則仍處於封建官僚思維,一切以上面的意思爲依歸,怕擔負責任,一出事就推諉塞責。
臺灣的地方選舉,牽涉到地方派系、族羣、利益的重大影響,在國民黨方面,選舉失敗的結果使得施政發生「破口」,政策不易連貫,整體不易有效彌補。
這並不只是國民黨的問題,任何民主國家皆有這樣中央執政和地方執政不一致的現象,不同選區民衆的利益可能不一的情形。這在中國傳統朝代政治中是不可能想像的,會被認知爲「造反」,而必得以武力征伐之,這是大一統的文化因素。
因此,筆者認爲孫中山在設計民權主義時,並沒有考慮多黨制在彼此傾軋時,國家內部發生分裂與動亂的可能性,而理想化了民主制度,尤其是中國文化中普遍缺乏對反對者的尊重與合作精神。因此在國民黨以訓政執政,進入憲政時,沒有能力面對與掌握國家政治發生混亂無序的狀態。
筆者認爲中共的「一黨專政」雖然是承襲了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建設意識形態與共產主義的歷史觀,但是清朝覆滅以後,中國人與中國政治中的「朝代觀」仍然根深蒂固,是以國民黨和共產黨執政時都有明顯的朝代性。
近年來國民黨越來越難取得中央執政,使得支持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的人產生相當嚴重的「亡國感」。支持民進黨的基本教義派盼望出現臺灣獨立的臺灣國,因此如果民進黨中央執政失利,其所產生的「亡國感」,和深藍羣衆的痛苦感受應該是一樣的。筆者相信如果未來中國發生民主選舉而共產黨失去中央執政權,許多習慣於共產黨的施政模式與思考、講話方式的共產黨員與中國民衆,必然也會發生嚴重的「亡國感」。
(作者龍城飛,原名楊雨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未完待續,龍城飛專欄每週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