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敬了!木瓜牛奶前輩

梅粉木瓜牛奶、甜甜的臺式沙拉醬鹽水雞,粉專「佐餐文字作者範僑芯用幽默的文筆爬梳臺灣味」。(時報出版提供)

臺灣人無比熟悉的梅粉、木瓜牛奶、甜甜的臺式沙拉醬,究竟是怎麼來的?這些食物又如何演變成大家熟悉的「臺灣味」?粉專「佐餐文字」作者範僑芯有着曾就讀法國巴黎斐航狄高等廚藝學校專業背景,不只熟悉食物烹調變好吃的原理,更爬梳背後庶民飲食文化變遷,寫成《巷弄裡的臺灣味》(時報出版),文字幽默風趣,紙上飄香,更勾起老中青的不同年代的臺灣美食回憶。

在範僑芯活潑生動的文字裡,鹽水雞的流行關乎「數以千計賣卵又賣命的老母雞最後華麗的犧牲」,最早源於冰果室的木瓜牛奶則是「珍珠奶茶也得讓位的大前輩」,甘梅地瓜薯條從1990年代出現後打敗椒鹽馬鈴薯條,成爲鹽酥雞攤位不可或缺的固定組合。她可以從農業試驗談到料理的化學反應,有時又考據背後歷史,「但我不去談東西好不好吃,因爲我不是評論家,每個人對口味的喜好本來就是不同的。」

今年28歲的範僑芯是新竹客家人,從小就常跟着阿婆客家話,意爲祖母)、媽媽廚房幫忙,料理成爲她的興趣大學就讀淡江法文系,她在小套房裡擺電磁爐烤箱微波爐,儼然是一座小廚房,想念客家菜時,就自己動手做、從食譜學,「我到臺北讀書之後,才發現原來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意識到客家飲食的特色。」

到法國讀廚藝學校期間,範僑芯則開始思考何謂臺灣味?「在出國前,我無法理解什麼是『臺灣味』,因爲我就置身其中,不知道差異。但到國外之後,有時候嘴饞,就會和臺灣同學相約去吃巴黎一家臺灣餐廳,喝一杯10幾歐元的手搖飲料。結束長時間的餐廳工作,下班回家,就想水煮蔬菜亞洲超市買到的牛頭沙茶醬吃,假裝自己在吃臺式小火鍋。」

範僑芯表示,在歐洲,來自各國的同學會問她,既然有些臺灣的菜色中國也有,那臺灣的特色是什麼?「我開始想釐清脈絡,雖然有些基底是相同的,但臺灣的味道一定還是有些差異。」

範僑芯表示,「對我來說,『在地熟成』和『融合』(fusion)是臺灣飲食的特色。『臺灣味』就是很多不同的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隨着時間逐漸變換。飲食文化本來就一直都在改變。出這本書,不是想定義或限制什麼纔是臺灣味。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幾百年來,我們逐漸形成這樣的飲食狀態,但臺灣味下一步會變成什麼樣?是我們2300萬人一起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