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離開聯合國的那一天(楊渡)

中華民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周書楷於1971年宣告退出聯合國,步下講臺的歷史鏡頭。(中時攝影組攝)

50年前的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離開聯合國的日子。當年蔣介石是否因爲「漢賊不兩立」而主動離開,仍爭議不休。然而事實是如此嗎?回到那一天,或許事實會更明白。

當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便是後來當上總統的老布希。而中華民國則由周書楷率領40人的代表團參加,早早展開遊說。然而,最不利的因素來自美國。當時尼克森總統正秘密安排訪問北京,季辛吉已去過一趟北京跟周恩來會談,卻不料在10月20日竟再度訪問北京,此行已完全公開。而5天后就要討論中國的聯合國代表權,美國這個行動,明示的意味太濃厚了。設想,其他國家會怎麼看?

說蔣介石「漢賊不兩立」導致退出聯合國,那是沒看清他求生存的意志了。事實上爲了拉住日本,蔣介石對保衛釣魚臺運動都冷處理,引起旅美學生的不滿,只爲了委曲求全,想換得日本在聯合國的支持。但美國的「三角戰略」拉攏中共已是既定方向。季辛吉名言是:「三角外交的運用需要機敏,就像柔道一樣,不是全靠我們本身的力量,而是運用對方的來勢將他推往我們所希望的方向。」

美國知道中蘇因珍寶島事件交惡,甚至有一度傳聞蘇聯想用核子彈攻擊北京,毛澤東還發動文革羣衆要「深挖洞,廣積糧」(現在北京還有許多地下坑道),對美國來說,這是千載難逢拉中打蘇的好機會。這就是季辛吉的柔道。

而中華民國只是美國長期戰略下的棋子。雖然美國也想搞雙重代表,但周恩來早早就表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外很久了,也不差這幾年,雙重代表就不必談了。」完全否決了雙重代表的可能性。最不堪的是,表決前5天,季辛吉還訪問北京。這不擺明了尼克森的真正態度?

所以表決那一天,大會一開始,按議程應討論的是阿爾巴尼亞的提案(即中共代表中國),但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布希仍由其他國家提修正案,不成,再提重要問題案(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應有三分之二會員國通過,才能退出),雖然程序上通過它可以先排上議程,但要變成重要問題決議案的表決上,卻在唱名時,以59比55票輸了。總之,至此勝負已決,進入阿案表決。周書楷知道大勢已去,只能留下一句「這兒已成爲馬戲場了」,退出聯合國。

坦白說,布希與美國是否使盡全力,實在很難說。那些程序問題雖是有阻擋作用,卻都不是美國自己提出,而是指使其他國家來提的。讓人不得不懷疑美國只是把花槍耍了兩下而已,連雙重代表的說法都是搞假的,否則怎麼接下去和周恩來打交道?中美關係從冷戰的兩極變三角戰略的大布局,纔是主軸,其他都是次要的。

不過放長曆史視野,拋開個別的利害,從1990年代蘇東波大變局的結果來看,季辛吉的大戰略無疑是成功的。

從臺灣角度看,退出聯合國導致自我認同的危機,與失去國際身分的合法性危機,然而也正因如此,讓臺灣開始尋求自我認同,追問着「我是誰」之後,有民歌的「唱自己的歌」,雲門的「跳自己的舞」,鄉土文學的「寫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現實主義文學擡頭。臺灣開始在危機中找回自己的主體性,並且在文化上,開花結果,這何嘗不是不幸中的大幸。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會比較明白,現在美國重提臺灣加入聯合國組織,卻不提要用什麼名字(中華民國?臺灣?臺澎金馬?)卻只敢提世界衛生組織、教科文組織等,美國自己也不主動掛名提出,其實擺明了仍在玩弄臺灣,當一顆棋子。

50年前玩三角戰略,把臺灣玩出聯合國的美國,現在重喊讓臺灣加入聯合國組織,到底意圖爲何?是畫大餅?欺騙感情?想鼓動臺灣人反中,搞激烈對抗,一如玩弄香港反送中一樣?到時美國仍站在旁邊看?

臺灣要看清楚美國的企圖,知道他們的戰略,不要被玩弄於股掌上,甚至送上戰場,那就是被人賣了兩次,還幫人數錢了。(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