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教育之路,到底爲誰而開?(楊渡)

圖爲今年大學學測在師大附中考場情況。(本報資料照)

孩子今年考大學,以爲學測結束可以輕鬆一下,不料問題纔開始。

先說孩子的好友吧。因爲家境不好,那孩子白天上高中,晚上在補習班打工,極是辛苦。學測結束後,他有些灰心地說,依照他的經濟能力,實在無法去參加幾所學校的二階段面試或考試,因爲光是一個科系的報名費用,平均一個要1000元,一個學生可以選擇6個科系,就要6000元,而如果遠的學校,像清交在新竹,成大在臺南東華花蓮,參加面試的車費住宿,一個地方至少3000~4000元,他實在負擔不起。(想想,他打工的時薪才180元,要打工多久啊?)

我跟孩子說,我們幫他接送一下吧,看他的系所再決定怎麼辦。但這只是一個孩子,全臺灣多少弱勢的孩子,他們的教育機會,是在多麼不平等的處境下,被犧牲了。更不用說,頂尖大學多在臺北中南部弱勢的孩子,要有多少錢才能北上應試呢?

大學入學辦法之複雜,我這一次也見識了。爲了給沒有經驗的父母瞭解,此處容我介紹一下。簡單說,現在稱之爲「大學多元入學」主要分三種(此略特殊選才、單獨招生和原住民專班獨招),第一種是繁星推薦入學,第二種是個人申請入學,第三種叫考試入學分發(就像以前7月初的大學聯考,考完填志願然後分發)。不論繁星或是個人申請,都要先參加1月的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以此分數,作爲繁星推薦入學或個人申請入學的第一道門檻

繁星推薦入學規定嚴格,並由高中校方推薦報名,因此申請的不多。絕大多數的孩子會參加第二種「個人申請入學」,然而,學測分數並非百分之百採計,各大學系所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首先各系所可自行決定採計什麼科目(如英文數學國文等)加重計分。其次,學測分數與書面備審資料,第二階段面試或筆試分數佔多少比重(如30%、50%),各校各系不同,所以申請的同學要自己搞懂。

當然最難的是找落點。每個學生只能填6個志願,如果填高了,可能被刷掉;但如果填低了,那是自己吃虧。你只能依自己的興趣,選擇中間較有可能的。但各校各系的辦法不一樣啊,那怎麼辦?只好像賭博一樣碰運氣。

然後,還有書面審查資料。每個校系規定不同,有的要自傳,有的要問答,但資料寫得好不好,會影響大學評審考量。於是,新的行業誕生了:幫考生寫一份漂亮、豐富且完美的履歷。一個大學教授告訴我,他本來以爲某個學生履歷漂亮,可以作爲人才培育,不料學生後來跟他說:「老師,這都是可以找專業代寫的,網路上隨便一搜就有,一份書面審查資料4000~6000元不等,4份統包還有特價。」

1月下旬學測,一路折騰,歷經找落點、報名、繳交書面審查資料、二階段面試或是筆試,到5月初放榜,如果沒上,只能努力準備7月初的指考,但所剩時間已經不多,名額也有限。想想,教改教改,就爲了改成這麼花錢折騰的歷程嗎?

更可怕的是,明年開始,將以「學習歷程」爲主要依據。也就是學生在高中學過什麼專業,有參與過什麼活動的資歷等,會是最重要的考量。所以現在,已經有補習班在招生,他們打的旗號就是:從高一到高三,幫你規畫3年學習歷程,讓你到時候有漂漂亮亮的履歷去申請大學,無往不利。費用,從幾萬元到十幾萬不等。

現在,你有發現問題了嗎?這樣的教育,是靠錢堆起來的資歷,學生的學習主體在哪裡?而弱勢的、窮人家的孩子,站在不公平起跑線上,根本沒有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樣的教育改革之路,是爲誰而開?我不時懷疑那些舉教改大旗專家學者,你們的孩子和臺灣此時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成爲教育實驗老鼠?或是你的孩子早早就到國外留學?

這樣的教育改革,難道不是爲富人而開?這是不是加劇貧富不均的階級欺迫?我不禁要問:教育之路,到底爲誰而開?

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