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混蛋又混豬 民生全不顧(曾志超)

有業者使用美國豬肉和加拿大豬肉混制火鍋肉片,但外包裝原產地僅標示加拿大,引發食安疑慮。(示意圖/達志影像)

進口蛋食安事件尚未解決,近日又發現進口量突然暴衝的美豬改標洗產地事件。觀諸二者,可以發現彼此有極多的相似性,兩項農產品都是農業部專案進口的品項,進口蛋與美豬的管理與流向也都有重大瑕疵,以致出現食安危機,而究其責,農業部與衛福部食藥署都難辭其咎。

美國長期爲我國豬肉重要的進口地,2000年前幾乎獨佔豬肉進口市場,之後隨着進口國逐漸開放後,比重就不斷下滑,根據農業部農產貿易統計網站數據,2016年美國冷凍豬肉進口量爲4209公噸,比重僅剩7%。後經美國肉類出口協會(USMEF)等單位的推廣下,美豬進口數量持續擴增,2020年提升至1.57萬公噸,佔進口總量的26%。

但蔡總統於2020年8月宣佈將全面開放美國萊豬之後,市場立即風雲變色,因國人擔心萊豬的安全問題,即使進口商表示不會進口萊豬,然而美豬宛如與毒豬畫上等號,以致2021年進口量衰退87.7%,只剩1943公噸;2022年更惡化至847公噸,負成長56.4%,進口量比重僅剩1%之譜。

詭異的是,今年突然進口量暴增,1~8月美豬進口量近1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16倍,尤其6~8月,每個月進口量都超過2千公噸,8月更達3366公噸,佔總進口量的31%。但是市面上卻幾乎看不到美豬,1萬公噸的豬肉究竟流向何處?

近日桃園市衛生局查獲廠商購入大量的美國冷凍豬前腿肉,竟與加拿大豬前腿肉混製成重組火鍋肉片,再將產地標示爲加拿大或英國出售,製成的火鍋肉片多已流入火鍋店及滷味攤。此時國人始恍然大悟,原來美豬是以改標方式銷售。

惟查獲的二家肉品商,美豬進口量合計也未達150公噸,只有進口量的1.55%,顯示還有大量美豬流向成謎。此與進口蛋十分類似,同樣有改標的問題,除遭地方政府查到已流入學童營養午餐的團膳外,再扣除政府宣佈銷燬的5402萬顆蛋,多數進口蛋的流向目前也同樣不明。

進口美豬與進口蛋還有另一個驚人的相似,就是同樣是屬於實施補助外國農產品的「專案進口」方案。今年4月國內豬肉價格上漲,農委會就推動由中央畜產會專案進口方案,補貼外國進口豬肉每公斤6元,預計5月到9月補貼5萬公噸。農業部於8月表示專案進口量已達4萬公噸。

理論上,政府專案進口大量的豬肉,進口總量應大幅暴增,但今年1~8月的豬肉進口量爲7.5萬公噸,僅較去年同期增加3224公噸,成長率只有4.5%。專案進口以4萬公噸估算,已佔全部豬肉進口量的53%。足見政府補貼的低價專案進口豬肉已排擠了正常的進口,當然國內豬肉產業更是首當其衝。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部並未揭露專案進口的來源,僅於首次啓動時表示,首批將自歐洲進口3千噸豬肉,至於之後的豬肉是由何國進口仍未知。恰好美豬於6月起,進口量就開始暴增,不禁讓人懷疑,農業部是否藉專案進口之名,引進大量美豬。但因美豬乏人問津,農業部再以低價塞給肉品處理商,企業被迫重新包裝後,將產地「實質轉型」爲其他國家。

農業部帶頭製造食安問題,食藥署也無力保障人民的食安,爲了維護人民的權益,農業部應立即將專案進口農產品的資訊全面公開,接受外界的檢視。如果連基本的民生問題都處理不好,民進黨還有臉繼續執政嗎?

(作者爲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