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越來越像大陸的翻版(尹啓銘)

特斯拉電動車。(路透)

在國際經貿方面,美國以往批判中國大陸最嚴厲的事項之一是政府大量補貼企業,以低價產品獲取市場佔有率,從事不公平貿易行爲。美國貿易代表署本月向國會提出的年度報告再度指出,大陸無視WTO的自由貿易精神,以補貼與監管模式,打壓外企的競爭力、扶植本土企業。可是觀察美國政府最近的作爲,越來越像大陸,採用補貼等各種措施促進投資的作法,與大陸相較並不遑多讓。

去年美國衆議院通過《重建更美好未來法案》,將在立法生效後的前5年,對購買美國工會所生產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7500美元的補貼。當該法案送交參議院表決時,引發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滿,揚言若不排除此條款,將對美國展開貿易報復。

去年12月美國媒體報導,鴻海集團在威州拉辛郡廠創造579個符合條件的工作,資本投資達2億6600萬美元,獲得合計2880萬美元的地方政府租稅補貼。由此可見美國的補貼和大陸一樣,來自中央和地方兩方面都有。

去年2月拜登總統簽署行政命令,針對半導體、高容量電動車電池、醫藥與稀土等4大關鍵產品供應鏈展開爲期100天的評估。到了6月,白宮公佈百日供應鏈評估報告,將美國供應鏈脆弱易遭受傷害歸諸於:美國製造能量不足、私有市場的不重獎勵與短期主義、盟友及競爭國家採行補貼等產業政策、全球供應來源地理集中,以及國際合作協調欠缺等五大因素。

針對該等問題,報告提出了6大策略性措施的建議,包括:建立自己的生產與創新能力、支持投資於工人、價值永續及提升品質的市場發展、發揮政府作爲採購者與關鍵貨品投資者的角色、強化國際貿易規則,包括貿易執法機制、與盟友合作降低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建立新冠疫情中重啓經濟所需的供應鏈監視機制等。但是基本上,其重點擺在建立自己的生產與創新能力,採行的措施有租稅獎勵產業與消費者、融資、政府採購、投資於研發與製造等補貼。

綜觀整本250頁的報告可以說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有了政府想要採行或正在推進的政策,再藉這評估報告找出合理化的立足點。例如有了這本報告,本月初美國衆議院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爲半導體產業提供520億美元的補助可以有了依據;拜登總統於去年簽署「購買美國貨」的行政命令,將優先支持美國製造業及投資美國企業所製造的產品,也有了具體理由。

其實如果仔細閱讀該評估報告可以說是七拼八湊,甚多是採用各智庫既有的研究。例如爲了找到可以補貼產業界的依據,誇大臺灣、韓國和新加坡等對半導體業者的補貼,並舉臺灣爲例,宣稱除了研發投資及其他獎勵,對半導體生產設施提供了土地成本50%、建廠與設施45%、半導體制造設備25%的獎勵,完全是荒誕不經。

任何產業,即使是其上、下游,甚至是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其產業特質,產業發展必須結合產業特質和內、外在發展環境、當地稟賦要件,以及企業家精神等諸多要素才能成功,單靠政府補貼、保護等政策性措施都只是在誤用資源、破壞產業整體發展。

去年美國彼德遜國際經濟研究院發表了《從美國半世紀產業政策學得的經驗》研究報告,結論是:除了對研發的支持,貿易措施、政府補貼等政策對其產業提升全球競爭力、以合理成本創造就業等評估指標都是失敗的。美國不從產業發展環境去自我檢討爲何製造業長久以來逐步流失,卻把責任歸諸他國的補貼、不公平貿易,東施效顰翻版中國大陸的作法,和大陸又有何差別?

面對以美國爲首引發的國際對抗情勢,產業發展環境丕變,我政府必須改變產業發展思維,從以臺商回臺投資爲主,轉化爲以臺灣作爲產業全球化的營運總部,在政策法規方面進行重大調整。而企業面對此種國際政經形勢的演變,必須將以臺灣爲製造基地的策略轉變爲全球佈局,利用各地資源與優勢做好佈局的轉型工作。(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