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美倡議不容被予取予求(尹啓銘)
「21世紀臺美貿易倡議」首場會議登場,我方主談人政委鄧振中(見圖)因染疫,在墨西哥市以視訊參加。(行政院提供)
上月1日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和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視訊會議後,行政院立即舉行記者會,大肆宣揚達成了一張空白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上頭僅有11個議題,全部是美方基於其利益所給,我方除了照單全收,並沒站在我方立場提出任何想要洽談的項目,例如臺商赴美投資的國民待遇等,一副就是完全配合美方的立場。
臺美雙方達成洽談倡議的共識只是艱苦之路的開始。記者會之後,我政府做了什麼事外界並不知道,也許什麼都沒做,也可能做了很多,但是利益當事人產業界和相關團體全被隔離在外。
而美方政府可沒閒着,臺美視訊會議後,隨即於6月7日公告蒐集彙整公衆意見1個月,利益相關人士可以就議題提出評論或建議。談判在即,與美國政府的民主開放作法相較,我政府若不是在進行黑箱作業,就是輕忽了臺灣的利益。
粗略瀏覽臺美倡議的11項議題,包括農業、中小企業、勞工、數位貿易、氣候環境等,幾乎和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各行各業息息相關,政府主管機關橫跨數個部會。談判官員明知美國政府在進行公衆意見諮詢,卻不與我相關產業或公協會立即展開溝通,難道他們都已棄業者的利益於不顧?
1990年代我政府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在經建會和經濟部分別成立策略小組、工作小組,整合各部會的談判策略和相關資源,並且到各地和不同產業、團體舉行座談說明會,讓可能受到衝擊的業者和勞工團體知道如何因應及聽取他們的意見。
到了和大陸洽談ECFA的階段,經濟部、農委會和勞委會等相關單位都分別就主管部分和相關業者溝通說明,經濟部從北部到南部各地所舉辦的說明會就達數百場。除了聽取業者的意見,政府並運用臺商的影響力,在談判過程協助讓我方爭取到最好的成果。
臺美倡議談判能否得到讓人民接受的結果,決定於倡議的定位、談判人員的信心和能力、談判策略與組織等四項要素。以美國的立場,肯定是將該項倡議定位在國際政治的層次,將臺美倡議談判豐碩的成果作爲其推動印太經濟架構的範本;我政府若一味迎合美方目的,以達成臺美倡議作爲政治大內宣的工具,肯定就是以犧牲臺灣的經濟利益與之交換,談判未開始其結果就已註定。
其次說到談判人員的信心和能力,與美國雙邊談判是一場強弱懸殊的局面。過往與美談判,在強大政治壓力下,我方談判官員心理上往往先矮了半截,經常不敢據理力爭,結果不是以拖待變,就是屈服於美方的壓力。當前政府在政策上全面配合美國,且相較美國官員的身經百戰,我政府官員嚴重欠缺國際談判經驗,臺美談判能否爭取到我方所要的利益,委實讓人無法有所期待。
談判策略方面,美方提出倡議的建議及11項議題,事先就有了完整的構想,清楚要達到什麼目標、取得什麼談判成果,甚至完成公衆意見徵詢,可以民意作爲談判後盾。但是我方卻和相關業者、公協會、團體等的溝通、意見收集都未展開,各議題我方要護衛什麼、爭取什麼都付諸闕如,遑論形成整體談判策略和戰術運用。
至於談判組織,目前仍不見政府擺出像樣的團隊架構。11個議題分屬不同部會主管,哪些議題歸由哪個部會主政、談判總代表和背後的政策協調決策者又是誰、談判團隊如何運作、民間力量如何組織運用等,均仍不見蹤影。組織未定,如何進行談判準備工作?
臺美倡議談判美方明顯居於優勢地位,猶在積極進行準備;我政府面對艱苦挑戰,卻是泄泄沓沓,不見談判隊形、不與相關產業和團體溝通、不徵詢專家學者意見,難道真的是在等着被美國予取予求?(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