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誰還在乎「五四」?(趙建民)
1919年五四運動時北大學生街頭演說,民衆聆聽的情形。(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不但開啓了市民參政的先例,而否定中華文化、檢討國民性的新文化運動,啓蒙意義深遠。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從全盤西化轉爲無產階級專政。如此盛事,如何評價?
中共承襲了五四運動極端愛國主義的精神,以暴力的方式內除國賊外爭主權,既反西又反中華文化,不斷清洗內部。毛澤東將共產革命稱之爲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別於國民黨領導的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分隔點正是五四。
建國後,五四定爲青年節,持續文化虛無主義,對中華文化的禍害,史無前例。對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歷史記憶,撻伐至今。五四倡議的德先生,革命時期的毛澤東不掩飾其仰慕,不但撰文感謝美國給貧窮落後的中國人上了一堂民主課,還稱民主監督可以迴避歷史上的政權興亡輪迴。
但毛主張的美式民主內容究竟是什麼?他在1939年一篇文章中認定中國民主革命的兩個對象,是西方帝國主義和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對毛來說,民主革命就是把中國人從西方帝國主義跟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並非三權分立。至今中國特色的民主和五四時期不遑多讓!
對毛而言,西方是殖民中國的帝國主義和剝削無產階級的雙頭怪獸,主政27年,對資本主義的階級鬥爭未曾稍止,對「西方」這兩字的怨懟,無以復加。
然而,近代中國史上,對主權傷害最大的並不是英、日,而是俄羅斯。《尼布楚》、《璦琿》等條約,讓中國失地超過200萬平方公里,毛澤東卻早在1921年,便決定以俄爲師,走俄國人的道路,向史達林學習。普丁在侵烏前到北京訪問,雙方聯合公報稱「兩國之間的友誼沒有限制」。民族偉大復興這門課,不是自主於西方,而是俄國帝國主義!
相較於中共,國府採取平和漸進的方式迴應五四。蔣中正的新生活運動及攘內安外的抗日戰略,成效可觀。遷臺後,亞洲四小龍的成就及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的民主道路,終於實現了五四人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期許。臺灣重新詮釋、保護中華文化,在傳統文化的底蘊上塑造多元人文價值,造就了「最美的風景就是人」的圖像。
不幸的是,民主化後,臺灣也開始了五四激烈的狹窄民族主義道路,文化去中國化,誤將歷史連結視爲政治認同,全力反中,和毛澤東一樣,外交上一面倒。文化失根,傳統價值逐漸斲喪,人文素質短淺化。
面對民主政治的反潮,臺灣步履維艱,維繫憲政秩序的獨立機關如大法官會議,威權時期尚力爭上游,現在反而更加黨派化,難以期待守護者角色。三權分立的民主架構,已被行政權獨大掩蓋,各種國安法的出臺加上執政黨對媒體的掌控,市民社會奄奄一息,一言之諤諤求之不得,更別提執政黨的史觀中,五四那一段,已經是東亞史的一部分了。中華民國憲政臺灣化!
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百年回首,竟然如此難堪!(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