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死活都要把CPTPP演下去(杜震華)

(新華社資料照)

我國在對岸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後第6天,緊急跟上也提出申請。這雖是正確的補救動作,卻顯示加入CPTPP的確只是蔡政府「拚經濟」的口號而已,先前完全沒在認真準備,乃至於措手不及。事後相關部會在立院報告,當然只能提出直覺式的簡單評估,完整的產業衝擊分析全付諸闕如。用這種「作戰計劃」要去和「夥伴」對手們真槍實彈談判,能不令人膽戰心驚?

回想一下2014年,被當時在野黨結合缺乏信心的弱勢產業擋下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協議簽署之前,相關主管機關已對46種服務產業的公協會代表264人,進行過110次的小型諮商或座談。主要條文出現後,立刻向立院內政委員會進行3次報告、簡報條文內容和重要開放項目。在簽署後被外界批評缺乏溝通,又進行了309場廣宣活動,參加人數達2.4萬人;經濟部辦理的座談會、說明會、演講,就超過7000人次參加。另配合立法院要求,舉辦20場公聽會、提供各界產業及國安影響評估報告,讓社會大衆瞭解利弊得失並消弭誤解。即使在這種努力之下,「兩岸服貿協議」還是被擋了下來。

如今,國發會只能說,加入CPTPP後農業、汽車零組件等產業會受到一定衝擊,但整體利大於弊,經濟成長將逾2%,但「實際產值數字還要經過更細膩調查」;經濟部只能引用2019年的評估迴應,完全不管兩年來的產業變化,以及美國退出後,影響性已經改變,只相信「即使加入後短期造成衝擊,長期而言不加入影響更大」。而且更說溜了嘴:「近期已與汽車相關零組件產業密集交流……未來經濟部將持續與產業溝通……,顯示透過業界來全面瞭解CPTPP的產業衝擊,根本就還沒開始。

農委會更是天才,大筆一揮認爲過去幾年出口成長,加上免關稅的效果,就可以讓農產出口5年後增加500億元,連綠營立委也質疑農委會美化數據、要求精算農業衝擊。國發會高層相信,成功加入CPTPP的機會「超過10%」,行政院經貿辦官員則相信機會「遠高於20%」。然而,這些官員真的相信臺灣可以成功加入嗎?是不是因爲不相信會成功,甚至根本也不想加入,以免弱勢產業受衝擊而犧牲選票,所以才一副吊兒郎當、毫無準備的模樣呢?

各種跡象看來,雖然蔡總統信誓旦旦:「臺灣這幾年做了很多準備,現在申請加入CPTPP是水到渠成」,但其實是在演戲而已。反正不相信可以加入,所以演演戲裝成在認真準備,事實上幾乎沒做任何事─反正到最後只要推出「中維拉」當救援投手,凡事都可以過關,纔會有今天這種狀況。

然而,臺灣今天的出口還有不錯的表現,是在野黨執政時超前部署地簽署了世貿組織(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讓諸多資訊產品出口免關稅,造福今天資訊業的成果。若不加入CPTPP,很快就會讓臺灣衆多的傳統產業窒息。蔡政府就算是「演很大」,也必須「假戲真做」,才能免除政黨再次輪替的噩運。(作者爲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