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ECFA萎縮 臺灣傳產將消失(杜震華)
石化業憂心,若ECFA中止,將暴增約168億臺幣稅金,恐賠掉整個大陸巿場。圖爲高雄林園工業區內的石化業工廠。(本報資料照片)
繼中止12項石化品適用ECFA「早收清單」後,對岸宣稱「民進黨當局」未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陸方貿易限制,正研究進一步中止ECFA早收清單項目的關稅免除。蔡政府只能制式反應:批判中共「介選」,再強調「影響有限」。
政府說法多有數據支持,不能說錯。然而,若只看相對「有利」的短期影響,隱藏相對「不利」的中長期效果,那就是在矇蔽民衆的正確認知。若對中長期效果不做超前部署,那麼未來巨大的經濟衝擊纔是國家真正的悲哀。
北京的說法僅指出「進一步中止」的方向,並未表示會中止到何種程度,可能隨臺灣選舉結果做不同處理,當然就難脫「介選」指控。然而,對岸介選並非首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臺灣人民自有判斷(2000年朱鎔基「恐嚇」介選反促成臺灣首次政黨輪替)。更重要的是,對不同的「中止」程度,朝野應如何因應,不應僅止於口水批判。
經濟部的迴應是:整體而言,目前對陸方出口的ECFA適用金額,只佔全臺總出口3.7%。對幾類主要產品而言,和2010年相比,去年(到11月)紡織業對陸方出口,已從35%降到17%;機械業也降11%,僅剩24.5%;汽車零組件業也從11.4%降到6.8%。換句話說,即使ECFA不被取消,對陸方的ECFA出口比重,已經在兩岸市場競爭下自然下滑,所以影響不大。
然而,這種ECFA早收比重自然下滑的現象,纔是我們更該憂慮的。依紡織公會,利用ECFA早收免稅出口對岸的紡品,佔其出口的8成。若ECFA早收被中度或高度中止,雖然只是恢復關稅,但面對陸方2%至10%關稅率,臺灣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配件等業將在競爭力大減下,快速且大幅地外移,其結果將造成臺灣傳統制造業進一步消失,產業結構擴大向高科技電子傾斜,面對的國際政經風險將更爲擴大。
特別是,幾乎在宣告「進一步中止」同時,陸方也發表提供14項措施,支持福建加強對臺招商引資,深化閩臺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包括善用RCEP規則,吸引臺灣石化、紡織、機械、美妝等赴閩發展,拓展國際市場。顯然「進一步中止」是要對臺灣業者造成「推力」,「14項措施」是要提供「吸力」,完美對接臺灣傳產。若真產生效果,臺灣傳產大幅外移,不僅惡化產業結構,甚至會讓部分攸關經濟安全的產業完全消失,是嚴重的國安問題。例如,臺灣防毒面具絕大多數靠進口,若完全外移,面對戰爭又遭海空封鎖時,將如何獲得充裕之防毒面具?
兩岸關係惡化,我方對陸方的貿易壁壘不除,則ECFA萎縮是遲早之事。但比起ECFA萎縮,沒有傳產造成的經濟和國安危機,纔是真正嚴重的問題。臺灣,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爲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