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消失的臺灣鑽石(賴祥蔚)

鑽石(示意圖/Shutterstock)

鑽石,作爲財富與浪漫的象徵,在人類社會登場最少已經有一、兩千年的歷史。中國的古籍對鑽石也早有記載,《詩經》提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人認爲這個石,指的就是金剛石;西晉郭璞在《玄中記》指出:「金剛出天竺(印度)、大秦國(羅馬)。」

鑽石在臺灣又有多久的歷史呢?相關記載不多,不過倒是有人記載了「消失的臺灣鑽石」,值得探究。

這個記載的出處是小說,但卻不是一般的小說,而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大師松本清張的作品。松本清張在臺灣最著名的小說作品或許是《砂之器》,因爲他的這部小說曾經被改編成電影,並且多次改編成電視劇,所以廣爲流傳、深入人心。

松本清張的《日本之黑霧》,形式上是小說,但內容非常翔實,簡直就是深度採訪報導的合集,對於日本戰後的許多謎團提出深刻質疑。其中有一篇〈征服者與鑽石〉,指出日本軍需省在戰爭後期收集的許多鑽石與黃金,戰敗後下落不明,懷疑是佔領日本的美軍動了手腳。曾任日本內務省政務次官的世耕弘一指出,當時資料顯示鑽石應該有65萬克拉,但後來的官員卻說只有16萬克拉。

日本戰時到底收集了多少鑽石?後來又哪裡去了?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作爲臺灣讀者,特別注意到的卻是松本清張對於日本戰時收集鑽石的這段記載:「執行地區除法令規定之外,還包括庫頁島、北海道、朝鮮、臺灣、滿洲、關東洲及其他地區,常常出現大排長龍的情形。由於國民的熱切提供,軍需省將最初預定的3個月期間改爲4個月,一直持續到1944年12月15日還持收購着。12月15日的第2天爲截止的最後一天,軍需次官竹內可吉氏還發表感謝國民的談話,在他的談話中表示『鑽石達到目標的9倍,白金達到2倍的偉大成果』。」

然而,問題是他所說的目標究竟是多少。當時並沒有發表,由於軍需品生產關係到軍事機密,因此不發表數量也沒有不自然的感覺。不幸,日本很快投降了,接收的鐵石就凍結在各處。如上述成立接收貴金屬審議會是15年後的1960年才成立的,當時所蒐集的大量鑽石也是15年後才公諸於世的。

按照松本清張文中所提,日本戰時收集鑽石的地區包括朝鮮及臺灣。這不令人意外,畢竟當時朝鮮及臺灣都是日本的殖民地。讓人好奇的是,到底臺灣在這次日本全力收集鑽石的動員之中有多少貢獻?當時臺灣有很多鑽石嗎?有多少繳交給了總督府?運去日本了嗎?還是「凍結」在臺灣?後來下落呢?想要了解「消失的臺灣鑽石」之詳情,當然必須多做查證。

令人訝異的是,對於戰時日本收集鑽石的這件事情,臺灣幾乎沒什麼記載,不知道是記載被消除了或其他原因,竟成疑案。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