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追劇的媒體經濟學(賴祥蔚)
《茶金》精緻還原臺灣茶商的輝煌史。(myVideo提供)
人生不追劇,動如參與商。當代公民如果沒趕上當紅影劇,社交幾乎沒話題。
Disney+在2022年第1季新增1180萬訂戶,總訂戶接近1.3億戶,帶動股價上揚。Disney+開紅盤,臺灣功不可沒,因爲Disney+在2021年11月登臺,由臺灣大哥大取得獨家合作權,短短兩週就吸引全臺付費訂戶的兩成。在Disney+之前,2016年Netflix來臺,最近積極上架《茶金》、《華燈初上》等當紅臺劇。除此之外,YouTube也可追劇。
追劇真是一門大學問,劇情、演員、演技、佈景、音樂等,受到最多討論;至於社會意義與歷史真實的思考,另有趣味;除此之外,平臺選擇與其背後的媒體經濟學,則乏人問津。
有人擔心,當國際影音平臺從網路跨越邊界而來,搶走本土影視產業的觀衆與廣告收入,不免衝擊臺灣的文化自主性。可惜的是,網路追劇對本土影音產業到底造成什麼樣的衝擊或影響,很少看到學術研究,尤其媒體經濟學的研究。
媒體經濟學很重要,卻是不太受到學界關注的領域。媒體經濟學這麼重要,偏偏冷門,學術與實務發展脫鉤有其原因:一來是因爲傳播學者很少兼顧經濟學;二來是多數經濟學者也不太注意媒體領域。
早先,媒體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在於市場集中度。但是數位匯流之後,因爲市場界定有困難,例如網路影音平臺跟有線電視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市場?Amazon從書店變成網路零售業者,現在又進軍影音市場,市場到底要怎麼界定?這是美國總統拜登任命反壟斷學者Khan擔任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主委想克服的議題,但至今對此無解。
回顧過去10年,臺灣媒體經濟學的學術論文,篇數只有個位數,令人印象深刻。筆者濫竽充數,對媒體經濟學發表過兩篇淺見,忝列I(TSSCI)級論文。
媒體經濟學的研究門檻,不只在市場界定這種技術層次的問題,更在於媒體同時面對觀衆市場及廣告市場的「雙邊市場」時,如何提出理論以便詮釋。加拿大學者Smythe在1977年提出「閱聽人商品」來詮釋;美國學者Picard的1989年媒體經濟學教科書強調「雙元市場」。前者重視批判而不是經濟分析,後者點到爲止,提出名詞而未及理論。
雙邊市場的情況,不只存在於媒體,現實生活中相當普遍。電信與網路興起後越受重視,1950年已有研究文獻,網路平臺成爲主流之後,更衍生出平臺經濟的研究顯學。其中的網路效應與網路外部性等理論仍有發展空間,對實務有啓發性,更有學術價值。
網路「大者恆大」?若果真如此,臺灣危矣。追劇學問大,媒體經濟學值得產官學一起重視學習。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