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海和戰天秤擺盪的抉擇(張百達)

英媒路透採訪軍事戰略學者設想6種北京攻臺可能情境,對臺封鎖乃至全面入侵。(摘自路透官網)

10月初大批共機連日密集進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4日更創下近年單日新高,達56架次。對此異常動態,不僅蔡英文總統6日正告北京當局務必剋制,避免擦槍走火,國防部長邱國正更稱當前情勢爲其從軍40年以來最嚴峻的時刻。

3日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藉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場合重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立場;隔日,蔡總統於「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0年國慶大會」提出「四個堅持」,包括「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被某些人視爲前總統李登輝「特殊兩國論」的升級版,各界高度關注是否引發新一波臺海危機。

一如預期,對岸針對蔡總統提出的「四個堅持」大力批判,甚至透過媒體釋出共軍兩棲登陸演習畫面,警告意味相當明顯。

然而,10月初共機出海,顯然主要針對以美國爲首、將近20艘多國艦隊於菲律賓海域的聯合行動。中共4天內出動149架次中,計殲-16戰機100架次、蘇-30戰機20架次、轟-6轟炸機16架次及其他作戰支援飛機;尤其前3款戰機均可掛載反艦飛彈,若以每架2:2:4配置,至少可攜帶304枚執行對海攻擊任務。

相較之下,蔡總統發表國慶談話後,共機於我西南空域活動不僅未如月初針對第三方所展現的張力,綜合整理髮現:除10日當天有2架殲-16及1架反潛機外,11至15日未有共機進入西南空域。此後直至11月初雖不時仍有共機進入相關空域,但整體而言,10月初的緊張空情已未再現,亦未出現如1995~1996年對我外海畫區射彈的情況。

何以北京對蔡總統「四個堅持」的反應不若針對前述美、英等國的海上軍演?是因10月初共軍行動本身既已充分展現某種的威懾能力?或因當前中共領導人的權力地位與綜合實力使其保有相當的戰略自信與自主空間?還是蔡英文「四個堅持」的口頭宣示實未改變臺灣現行法制對於兩岸的法理聯繫?抑或真正的臺海風暴其實尚未到來?相關謎題或待觀察。

然而,當「中華民國」已成臺灣內部最大公約數時,也連帶涉及我們如何面對對岸的深水區問題。依現行憲法,對岸是中華民國大陸地區,隸屬於中華民國,國臺辦就是中華民國大陸地區有關當局涉臺部門。然已終止動員戡亂30年後的今天,繼續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49年立存至今的現實,不僅違反實事求是,挑戰正常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與經驗外,又難道是一種「善意」?

有關兩岸定位問題,實則馬英九總統時期也曾嘗試處理,只是其方式似不在如何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已採默示性承認?),而是以被動方式期待北京方面能夠接受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或至少是「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正如其在總統就職演說或委託代表於蕭胡會、吳胡會或連胡會等場合向對岸提出的有關「正視現實」的議題。只是如果自己做不到「正視現實」,又如何期待對方「正視現實」?

相對於蔡英文的「四個堅持」或馬的「正視現實」,2014年幾位橫跨藍綠的兩岸重要策士曾經共同提出處理兩岸問題5原則,包括:尊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起,即已並存於世,且雙方政府已從交戰政府轉爲分治政府」的現狀外,還提出「大一中架構」,意在雙方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等內容。立論雖是互不隸屬,但卻如陰陽合而成太極般地辯證統一。然此類探索兩岸和合之道的討論或思辯,於今卻多被匹夫叫戰鬥狠的喧囂所掩沒。

正如路透5日模擬臺海戰爭的特別報導,日前新加坡防長黃永宏表示,「一旦衝突發生,將是各方皆輸,不僅是美國和中國,東南亞甚至是全球都會陷入混亂。」況乎身處風暴核心的兩岸?值此臺海和戰天秤劇烈擺盪之際,如果開戰內耗終非雙方之所願,便當思考如何主動化解僵局,重啓兩岸和平對話之道。

(作者爲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