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外省人的原罪(施正鋒)

前總統馬英九計劃前往中國祭祖,綠營政治人物冷嘲熱諷,不可思議。(本報資料照片)

我的博一政治理論老師Herson是所謂的「賓州德意志人」,先人於17~19世紀移民美國,來自當前的德國西南、荷蘭、瑞士及法國亞爾薩斯─洛林,主要是逃避戰亂及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包括信義會、門諾與阿米希等重浸派基督徒。一次大戰引起社會對德國人的反感,他在學校不敢講日耳曼語,連回家也不敢開口,被祖母訓了一頓,「年輕人,講母語很丟臉嗎?」

天大的冤枉,因爲現代的德國是在19世紀下半葉纔出現的,賓州德意志人遭到池魚之殃,被迫購買戰爭債券表忠。老羅斯福總統大談戰爭期間不可能有雙重效忠,法務部開了一份48萬人德裔外國人名單,4000人因爲間諜嫌疑被關。其實,不少族人早先參與獨立戰爭,瑞士後來爲了化解族羣衝突設計聯邦制,透過族人仿效美國憲法。二戰爆發,Herson被派到太平洋戰區負責氣象觀測。

有同樣際遇的德裔美國人是艾森豪,在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自動請纓上戰場,卻因爲族羣身分被拒,先是分發後勤單位,終究只能留在本土訓練新兵。到了二次大戰,他擔任歐洲盟軍最高指揮官、領軍登陸反攻,戰後升任陸軍參謀長。接下來,艾森豪先是以職業軍人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相當不簡單,然後在冷戰時期的高峰當了8年總統,族人終於揚眉吐氣,忠誠不再被質疑。

最悽慘的是日裔美國人,在19世紀輾轉由夏威夷進入西岸,面對歧視、羞辱及隔離,二次大戰期間,有12萬人被視爲敵國僑民舉家關入集中營,最嚴重的軍方可以處死。經過忠貞考覈,只有少數二世(第二代)被允許志願當兵,前後總共有3萬3千人,卻侷限於上歐洲戰場,800人捐軀沙場。最有名的日裔美國人是井上建,他加入驍勇善戰的聯隊,失去右手,後來當上聯邦參議員。

愛爾蘭因爲殖民經驗與英國不睦,特別是北愛爾蘭的基督教徒與天主教徒相互仇視,在戰後的30年間,雙方都市遊擊、流血事件層出不窮,兩族母親暗夜哭泣。柯林頓總統號稱具有愛爾蘭人血統,戮力促成愛爾蘭、英國及北愛爾蘭三方和解,功不可沒。

前總統馬英九計劃前往中國祭祖,綠營政治人物冷嘲熱諷,不可思議。飲水思源,人之常情,更何況他已經過了法定管制的加碼,不管是含沙射影說通匪,還是戴紅帽子說叛國,都相當惡意。朝野政黨本來就可以分工,執政黨既然拉不下臉,爲何一定要醜化融冰的契機?自己做不到的,爲何見不得別人好?

我是霧峰人,然而,那畢竟是曾祖母的孃家;父親跟我說,我們的祖厝在鹿港(四方院的前身);祖母生前耳提面命,「鋒ㄟ,咱是位泉州衙口來的!」滿清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臺,大家族都有派人回唐山託孤,曾祖父受命避秦於廈門鼓浪嶼,這裡是日本勢力範圍,其實是當人質,不知爲何英年早逝故鄉。

我在30年前任教淡江大學,被同事檢舉歧視外省人,自己教族羣政治、致力和解,天地良心、情何以堪。我跟副校長說,有朝一日,要是外省人被欺負,一定仗義執言,當下理應履行諾言。

(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