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組聯合內閣 先擺脫治理困境(陳冠安)

(合成圖/中時資料照)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日前在直播節目上透露,新內閣人事安排會秉持「民主大聯盟」精神,不分黨派來找人才,不一定要具備民進黨籍,引發各界對「聯合政府」的討論。以2024大選結果來看,「賴蕭配」只獲得40.05%的得票率,民進黨立委也只拿下51席,也就是45%的總席次,因此無論從總統還是立委來看,賴清德與民進黨確實並未獲得臺灣多數民意的支持。

以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的民調來看,就有高達47.3%的民衆樂見民進黨完全執政的終結,僅32.5%不樂見。借鏡過去的經驗,事實上,賴清德要面對的政治格局也發生在2000年的陳水扁身上。當時民進黨籍的陳前總統選擇邀請國民黨籍的唐飛來組閣。不過由於並未事先獲得在野黨共識,只是象徵性角色的唐內閣普遍不被認爲是聯合內閣,最終結果不如各界期待,反倒黯然下臺。

因此從民主政治和臺灣當前政治需求的角度來看,組成聯合政府,或是進行一定程度的跨黨派合作,對賴政府的運作來說,有相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綠營仍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那在缺乏國會多數的情況下,未來執政將舉步維艱。

雖然說,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數據顯示有將近6成的民衆希望可以組成聯合內閣,僅2成不希望,但從目前藍綠白的選戰激情尚未褪去,各陣營幹部與基層還在對立中,以及客觀的政府體制限制來看,賴清德較大機率只能找到具在野黨籍,但非一線政黨人物的在野人士,或是廣納學者專家與意見領袖,降低蔡政府後期戰狼的出征作風,儘可能減少朝野對立,以及多創造對話空間。

不過要達到這個目標,與其期待賴組成聯合政府,倒不如藉由選後來重構政黨互動。賴清德作爲即將上任的總統,以及現任民進黨主席,其實可以考慮在上任前,邀請國民黨與民衆黨主席,舉辦三黨高峰會。這不再是總統大選的辯論、交叉詰問,而是針對當前臺灣嚴峻的民生問題,包括能源、少子女化、反詐騙、勞保破產等議題,進行充分、深度的溝通交流。以臺灣過去的政治實務經驗來看,從議題來找共識,絕對比從權力分配、組聯合內閣找共識來得更容易。

另外,雖然選舉熱情過去了,但包括對臺灣憲政運作的改革,包括政府體制是否該轉變爲內閣制,以及當前聚焦的國會改革,比如增加不分區席次,其實都需要各政黨放下執念,好好從長遠來思考應如何進行。距離上一次憲改已經快20年了,從多數人民的感受來看,無疑對這20年間的政治運作相當反感。這其實也是民衆黨這次爲何能透過討厭藍綠的主張,異軍突起。

推動憲政改革,找出最合理的政治運作機制,以及尋求民生議題解決的共識,讓臺灣擺脫當前的治理困境,比起聯合內閣或是權位交換,纔是民心所向、民之所欲。

(作者爲中華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