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化時代,我們還需要閱讀嗎?

今天,我們還需要閱讀嗎?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爲隨着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狀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娛樂來說,看電影、電視,玩遊戲,刷短視頻……人們有了太多選項;從信息獲取來說,圖像和視頻越來越受歡迎,文字在大衆傳播中的版圖不斷縮小。

有學者認爲,當前人們已經從"文字化"生存進入到"視頻化"生存狀態,視頻已經成爲人們交流表達的主要載體。《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人,網民使用率爲98.3%,居所有互聯網用戶首位。

當然,通過視頻獲取信息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廣義上的"閱讀",如今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也不乏優秀的博主分享讀書心得,讓一些作家作品再次翻紅。但爲了讓討論的邊界更清晰,我們今天還是回到閱讀最初的含義。古人說,"不讀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曾經,閱讀是一種"剛需"。而今天,閱讀似乎成了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故而,有了開頭一問。

需不需要,當然也要看個人的具體情況。比如,筆者作爲一名文字工作者,閱讀是工作所需,是毫無疑問的事。那麼,假如對於大衆來說,閱讀不是一種"剛需",還要讀書嗎?確實,不讀書似乎也能生活下去。但是,讀書,卻能給人生賦予斑斕的色彩。

閱讀能讓我們超越極其有限的個人生活,進入到更爲廣博而豐富的世界。你沒有可能回到幾千年前,但是卻可以通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瞭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你無法穿越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但是你卻能從莎士比亞的詩劇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悸動和活躍。就像作家王小波所說的:"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或許有人說,那些名著我早就"讀"過了,網上"1分鐘讀完1本書""3分鐘瞭解一本名著"的資源多的是,看完似乎也沒什麼了不起。不光如此,近年來網上還頗有一些"翻案"的說法,認爲不少文學名著"三觀不正",比如,說《簡·愛》女主是"知三當三",說賈寶玉是到處拈花惹草的"渣男"……之所以會有這些觀點,就是沒有原原本本地讀原著的結果。聽信了他人三言兩語的概括,卻沒有沉浸到文字所營造的複雜而廣闊的世界中去,自然不可能理解作品中包含的豐富意義。簡而言之,閱讀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其他方式可替代。

當然,閱讀的對象並不應該侷限於文學作品,科普作品、專業書籍、社會科學等等都具有各自的價值,每個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閱讀,而無需一味地聽從他人的"指導"。實際上,即使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說,閱讀也是最爲高效的一種吸取知識的方式。通過廣泛的閱讀,我們才能建立起更爲健全的世界觀,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哲學家康德曾經這樣鼓勵人們:"敢於知道!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那麼,理智從何而來?閱讀是最好的途徑。

其實,關於閱讀的好處前人已經講過太多,如今我們也只不過是將那些道理用新的方式重申一遍而已。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從這個讀書日開始,就打開一本書,開啓屬於自己的閱讀之旅吧。就像林語堂所說的:"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此時此刻就是最美讀書天。

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