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信號?人口第一省瘋鐵飯碗後,又大幅擴招了

文丨西部君

這幾年,“砸鐵飯碗”的話題很熱。

最近的例子是戶籍人口第一省河南,“砸”的力度看起來很大。一組數據很是吸引人:

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就在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河南公佈的2024年全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聯考信息顯示:

沒有對比,可能看不出玄機。

2023年河南全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聯考信息的數據是:

對比之後的結果讓人震驚:

河南2024年全省事業單位招聘總人數較2023年猛增了55%。

其中,省直事業單位增幅爲46.6%,地方事業單位增幅更是達56.5%。

前腳說縮減,後腳又大幅擴招?真相到底是什麼?“鐵飯碗”真的不“鐵”了嗎?

01

縮編不等於減人

事業單位改革,是這些年很多地方的共同行動。

之前引發關注度較高的就是山西、湖南等省實施的人口小縣試點改革。

以山西省爲例,婁煩縣的改革力度最大,事業編制銳減88.6%;浮山、河曲也減少了一半以上的事業編制,事業單位的數量更是減少超過3/4。

這次河南力度當然也很大。

以省直層面爲例,除學校、醫院外,事業單位精簡60.7%,撤銷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事業單位以及“空殼單位”137個,事業編制精簡46.9%,廳級領導職數精簡9.3%、處級領導職數精簡25.5%……

但是,這裡面有很多其他的細節要注意。

一,裁撤的“空殼單位”多達137個,也即意味着這些機構之前就是僅僅佔據了編制名額而已,並沒有實際的在崗人員。

所以,改革直接帶來的人員精簡,應該遠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高。

二,事業單位數量精簡高達60%,也同樣不意味着人數的大幅減少,因爲很多不過是機構合併了。

更重要的是,這次河南的方案中,還有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關鍵信息——“瘦身”的同時還要“健體”——一些單位的編制減少了,但還有一些單位要增加。

方案確定了一個原則:改革後收回的事業編制和機構限額,由市、縣本級統籌使用,鼓勵“減上補下、減縣補鄉”。

很明顯,多數縮減的編制並不等於是直接“消失”了,而是騰挪到其他地方。

比如:將省直改革收回的事業編制下沉縣(市、區)5638名,爲省科學院等科技創新平臺覈定編制3300餘名,根據需要加強了教育、醫療衛生、文物保護等相關事業單位工作力量。

據此也就可以理解,縮編並不等於減人。說的更通俗點,已經拿到的“鐵飯碗”,基本不用擔心會被砸掉。

這或許也是爲什麼,這幾年多地轟轟烈烈的機構改革,從數字看是各種“驚心動魄”,但卻很少聽到“裁員”消息的“秘密”所在。

02

公務員擴招仍是主流

那是不是等於改了個寂寞?

倒也不能這麼說。因爲改革對編制總量進行了重新覈定,意味着一些超編情況的確要受到影響。

河南方面就明確表示,對超出覈定編制數額的在編人員,覈定同性質、同待遇的編制作爲臨時過渡,根據減員情況按照“退3收2進1”的辦法逐步收回。

也就是說,在控制編制數量的前提下,退休3人才能重新招進1人。如此實現過渡,將超編人員通過“自然”的方式慢慢消化。

這對端着“鐵飯碗”的人來說或許不是一個壞消息——“鐵飯碗”的變化至少不會那麼快。但同時也意味着,財政供養負擔的下降需要一個過程,而不會立竿見影。

很多人將機構改革對機構和編制的“精簡”,與當下地方的財政壓力聯繫在一起,從長遠看,這當然是成立的。

畢竟,即便拋開當下的大環境看,僅從政府部門勞動者報酬佔財政支出的佔比看,可以“縮減”的空間,確實是不低。

以下一組數據可以參考:

但是,也不必高估這兩者的相關性,更不能想當然地認爲財政對人員的供養負擔就會大規模降低。

要知道,很多的機構和編制縮減,還是發生在一些人口流出特別嚴重,或者是人口總量非常小的地方。換言之,它更多對應的是人口變化的基本面。

上觀新聞在去年做過一個調查,以2022年地方政府債務率排名前十的省份爲例,根據《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2》選出每個省份戶籍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單位,再根據歷年公務員職位表,統計了近三年來這些人口大縣計劃的行政編制數量(包含機關單位、參公單位)。

結果顯示,面對債務壓力,只有天津薊州減少了公務員的招收規模,而更多的大縣甚至還擴大了招收計劃。

比如,2023年,吉林榆樹、遼寧海城和海南文昌的行政編制相比兩年前都幾乎翻了一番。

重慶合川則是從10個編制增長到50個編制,增長4倍。

這其實與近幾年公務員整體擴招的趨勢是吻合的。

比如,河南省公務員招錄連續三年擴招,2024年招9900人。

2023年,甘肅、雲南、廣西、內蒙古等多個省份的公務員招錄人數漲幅超過50%。

2021~2024年,國考招錄人數複合增速達15.5%,2024年計劃招錄3.96萬人、同增6.7%。

不可否認,這背後有着多重現實原因。

一是,迴應現實的就業壓力。這與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有着內在的一致性。

二是,“退休潮”到來,需要更多人補缺。

公開報道稱,從2022年開始至未來10年間,我國將迎來史上最大“退休潮”,60後羣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

數據顯示,不少省份的退休人數體量已達“百萬級”。

北京、江西、內蒙古等地都在300萬人以上,廣東超700萬人,浙江更是高達915萬人。

03

連鎖反應來了

可以看出,單純從財政“過緊日子”的角度,精簡機構和縮減編制帶來的實際減負效果,至少短期內看,並沒有想象中的明顯。

那麼到底如何應對呢?

畢竟,一端是養老金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剛性支出越來越高,一端是包括土地收益下降等帶來的財政開源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其實,兩難之下,一些更具象徵性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出現。

最近重慶等地鬧得沸沸揚揚的燃氣表異常問題引發高度關注。但就在這個謎團還待解時,一個更大的真相卻讓更多人坐不住了:

水電氣漲價潮來了。

從公開信息看,目前多地已公開宣佈水電氣漲價。

要漲的還不止水電氣。

有媒體之前做過一個統計,在公佈數據的111個地級市中,2021年有80個城市罰沒收入呈上升態勢,佔比超過72%。

還有一些則不得不面臨“縮減”。

最近,很多人發現,過去說好的一些補貼越來越難兌現了。

比如:

這還可以聯繫過去幾年,多地傳出的公交車停運、基建叫停等一系列現象。

不得不說,大變局之下,變化確實在真實的發生——幾乎影響所有人,所有地方。

但相對來說,“鐵飯碗”受到的影響,其實還遠沒有那麼大——至少目前是。

一個意味深長的註腳是,2024年國考報名總人數超291萬人,首次突破29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