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愛滋污名歧視調查:一成感染者遭醫療人員「泄露」

臺灣愛滋污名與歧視調查發佈。(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日前傳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驚外泄三千筆愛滋感染者個資,隱私權益再受關注。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今(21)日公佈國內首份「愛滋污名與歧視調查」結果,竟然有超過一成的感染者,在沒有經過授權的情況下被醫療人員泄露感染者身分

「愛滋污名與歧視調查(The People Living with HIV Stigma Index)」是由聯合國國際組織共同發展的愛滋感染者污名與歧視測量工具全球已經有超過90個國家進行調查。疾病管制委託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進行首度調查,在去年完成842名愛滋感染者的一對一訪談,並於今(21)日公佈。

調查報告指出,雖然臺灣設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保障感染者權益,但過去一年中仍有12%的受訪感染者,曾經發生權益受損事件當中86%並未採取任何舉動來爭取自己的權益。其原因與感染者可能承受的社會污名與心理壓力息息相關。

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南伃說明調查結果。(圖/記者洪巧藍攝)

值得注意的是,有10.6%的感染者的感染身份,在未經授權的情形下,遭到醫療人員泄露,使得感染者對就醫的隱私安全存有疑慮,極有可能在未來影響感染者的服藥順從度以及健康狀況

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南伃表示,非感染相關醫護人員對於如何告知仍不熟悉,她曾經收治一名50多歲的愛滋感染者,病情控制相當穩定,但沒有向家人公佈感染者身分。在一次需做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時,醫師解釋手術相關內容竟不慎把他是感染者的事實家屬公開,當下相當的錯愕,後來還引發嚴重家庭衝突

非經過同意揭露,會使更多的感染者遭受歧視。陳南伃說,這份調查也顯示,不管是家庭成員伴侶朋友職場,只要在非經同意下的揭露感染者身分,受到歧視程度會比經「感染者主動告知」狀況下增加20%以上,職場更是嚴重增加超過五成。

▲不管面對的是哪個族羣,非經同意的告知泄漏愛滋感染者身分,皆增加遭受歧視的比例。(圖/記者洪巧藍攝)

而面對愛滋拒斥的態度,成爲民衆不敢、不願篩檢的主因。受訪的感染者中,約58%的人從擔心到真的進行篩檢間隔長達五年以上,畏懼篩檢的主要因素,都是擔心未來可能遭到周遭親友排斥,甚至影響生活狀態

這份結果和其他國家相比,臺灣對愛滋感染者權益僅排在中段班,與國情保守的馬來西亞相當。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歧視是最難量化的指標,很多人說已經沒有歧視,但感染者實際生活上仍承受着有形或無形的歧視。

這些調查數字背後是一張張無助、焦慮、恐懼的臉孔,唯有保障感染者權益,進而提升接受篩檢與治療的意願,才能更接近消除疫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