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苦手有救了!家事職人整理心法公開 分三類決定物品去留

▲收納不知從何收起、越收越亂的人,在動手前不妨先好好思考,想一下哪些物品該捨去或留下,可以讓收納工作更有條理。(圖/unsplash)

精選書摘作者林可凡摘自/《日日小掃除,舒壓整理術》

對我來說,收納是爲了方便取用,不用努力翻找、隨手就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就很好收拾。

我採用的分類收納箱都是一眼可以看到內容物的款式,不管是透明、霧面或是柵欄式的。幾乎不用抽屜,改用類似賣蔬果小方籃堆疊,不用上蓋。

衣服集中放在一間房,吊掛在開放組合式不鏽鋼衣架櫃子也都是開放式沒有櫃門家中應該只有電子防潮箱冰箱屬於密閉櫃。

決定物品去留的思考方式

分類物品時也需循序漸進,先不動手,但也別多想,大致看清楚這一堆雜物裡大概有哪些東西即可。我會一層層細分,但每層都是分三類就好,不然會太快累。

開始進行整理

當想累了就是該動手,讓腦袋休息一下的時候了。從最容易做的「想丟」類開始。直接丟進垃圾桶、丟到資源回收處。電話通知清潔隊,搬到指定地點等等。丟完如果還不累,就再動手「想送」類,送去舊衣回收箱、寄給偏鄉圖書館、寄給流浪動物收容處所等等。

有些人會覺得出門一趟把「要送」與「要丟」的都一次辦好。或是等要丟的東西累積到夠多,再一次丟光,然而卻可能變成已經不想留下的東西,卻一直佔用家中空間。所以實行的步驟採用漸進式,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反而更快更輕鬆。

當把「想留下」、「想出清」的分類整理完後,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個月後,時間長短完全視個人而定。一段時日後,對於「猶豫中」的部分物品應該也能做出留下或出清的決定。還是很猶豫的東西我就不會再細分,等待未來的自己決定。

對於「不是」自己有權決定去留與收納位置的東西,我只要確定該是誰決定並通知他,定下交接期限,否則由我決定去留,就算完事了,不算太難。真正的挑戰是「不確定」,有時電話商量還不行,還得見面詳談。

三道關卡內,完成收納

取用東西如果要經過三道關卡我就覺得不方便了,所以我寧願不細分,要用時再分。例如以下情形,就是過於麻煩的程序:1. 打開儲藏室的門2. 爬上樓梯3. 推開櫃門4. 搬下收納盒5. 打開盒子6. 從一個個牛皮紙袋找出所需文件

即使收納盒貼標籤,牛皮紙袋也寫說明,似乎也沒發揮什麼功能,我會簡化成:1. 上層:放棉被衣物衛生紙串等不怕摔壞的大物件。櫃子採用無門式層板架。2. 中層:放置文件。將牛皮紙袋改成透明夾鏈袋或透明文件夾。3. 下層:放置易碎品重物。使用的是無蓋、透明的收納盒。

與其花時間收藏東西,不如花時間對自己好

收納時會發現,也許不是東西太多、儲藏空間不夠,而是自己時間太少,沒時間也沒心情享用這些東西。既然我對完好卻沒用的東西下不了狠手,就只能發狠地對自己好。

像是把放很久沒喝的茶包拿來泡湯、把便條紙拿來當作杯墊,更奢侈一點的作法,把沒在用的盤子當成盆栽的接水盆,用久髒了更好,再換新盤子。

我想收納整理就像是拼圖,一片片反覆端詳細看,還需要一大片空處暫放拼圖片,漫長的時間其實不是花在拼圖上,是在自己身上

★本圖、文經採實文化授權提供,摘自《日日小掃除,舒壓整理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