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師大副校長楊志成:如何積極應對高考變化

北京市2016年發佈高考改革方案,今年8月,北京市教委又發佈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將高考改革方向進一步落實到實際操作層面,引起包括高校、中學學生家長在內的社會廣泛關注。由北京市教委指導,北京城市廣播(FM107.3 AM1026)主辦的新高考改革與人才培養論壇,12月26日舉辦,參會嘉賓圍繞“詮釋高考改革 共享人才培養新經驗”主題進行研討。以下爲: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楊志成校長主題爲《理解高考改革初衷 積極應對高考變化》的演講內容。

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楊志成校長

楊志成:在座各位好多都是老朋友,在這裡和大家見面先向大家問個好。

確實這一次高考改革變化很大,對所有的學校、老師、家長和孩子們都是一個挑戰。因此,從更高的層面上理解這次高考改革的背景、初衷,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積極應對。同時,我們要深入瞭解這次高考改革到底變了什麼?然後我們怎麼樣去變?把那些複雜的政策要求變成簡單操作的方向。

之前也和熊校長做過交流,我們很多校長都做了很好的應對,他們的做法都是非常符合高考方向、改革方向的。同時也儘量簡化,讓學生更多的適應改革需要。

我理解高考改革的初衷。概括起來就是兩條:

第一條,要理解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不變不行。

第二條,是世界教育發展大勢變革挑戰的需要。

實際上,這兩個可以合爲一條,整個世界教育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要求中國的教育、高考的改革必須推進。

首先,我們看新時代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講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所以就給教育一個很好的定位。在今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定位,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重要的先行旗,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教育對國家發展、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我們說教育強國的責任是什麼?就是奠基兩個一百年的人才培養。兩個一百年,第一個馬上就到了----2020年建黨一百年。第二個到2049年,也就本世紀中葉要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個時候的建設者在哪呢?我們看都在今天的校園。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教育辦得怎麼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明天我們的國家怎麼樣。所以,高考改革是面向未來中國人才培養需要。這個高度我們要認識,沒有這樣高度的認識怎麼樣去應對高考改革?所以國家從戰略高度上做了總體佈局,我們要從戰略高度上有這樣的認識,包括每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未來在2049年本世紀中葉前後你的位置,你要做的事情都要做好規劃,才能應對好今天的高考改革。

所以,過去20年來,我們國家在整個的課程政策發展中做了一系列重大的調整和變革。這些調整和變革都對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最早的1999年,那是第三次全國教育大會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近20年來,我們一直在按照素質教育的軌道去推進。2010年啓動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第八次課程改革,新世紀的第一次課程改革,這個課程改革一直推進到今天。2007年的時候高中進入第一輪課改。今年我們的高中就全面進入到了這次課改的升級版,而這次是高中引領,高中的課標變化特別大,用學科核心素養引領高中課程建設。對我們所有的老師來講,是一個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整體,挑戰很大。這一系列的變化推動了整個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銜接。這是從國家層面來講。

從世界教育發展大勢來看,我們說世界教育可以分爲三個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他說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正在經歷的信息革命。與此相適應的,在農業革命時期、農業文明帶來的是傳統教育範式。工業革命前後帶來了現代教育的範式。現在我們正在邁進的門檻就是要進入信息文明帶來的未來教育範式。

上一次變革找一個節點可以用1632年有一個教育學家寫了一本書叫《大教學論》,標誌着人類從理論上和制度上進入到現代教育範式,主要包括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班級授課。

第二,分科教學。

第三,依據教材。

第四,專業教師。

第五,現代學制。

第六,現代學校。

這400年來沿着這樣的途徑不斷的往前發展,世界教育迅猛發展,爲人類的進步奠定了重要的教育階梯。我們國傢什麼時候正式進入到現代教育範式?比西方整整晚了300年。現在大概算起來啓蒙應該是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留下的僅存碩果的京師大學堂。那是現代教育雛形。和今天講的德智體美勞有一定的相似形,但是歷史背景不一樣,目標不完全一樣。

在上個100年的時候,西方的現代教育進入到迅猛發展的階段,我們大家都知道有兩個人最重要。第一個是杜威提出了基礎實踐的教育範式叫做中學。第二個是上世紀中葉的時候,蘇美冷戰時期蘇聯的衛星上天,美國覺得落後了,反思的結果是回到了教育說教育落後了,找到原因杜威做中學效率太低,於是啓用了新的理論。但是到了上個世紀末的時候,人們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這次挑戰是劃時代的挑戰,重要挑戰的名字叫做互聯網、信息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意味着400年來教育範式所做的假設完全被推翻,什麼假設?知識可以學得完,而現在知識爆炸了學不完。所以按照知識教學方式再去教,一下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要求。這是最重要的挑戰。

人不僅學不完知識,學完過時,還有更可怕的事情----人學不過機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原來人類設置的傳統教育範式。這個時候人學習被機器取代,怎麼辦?所以上個世紀末全世界都在研究這個問題,有一個組織叫做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簡稱OECD,做研究提出的概念叫做素養。他說既然知識教不完了,那麼我們怎麼辦?我們轉一個方向,轉向教誰,從教的內容轉向教的對象來確定教的目標。於是,基於人的素養、關鍵能力等等這樣一些概念成爲引導、引領教育發展的新的變革方向。

我們國家也是適應了這樣的變革方向,1999年的時候提出了素質教育。過去這十幾年在深度研究怎麼樣在素質教育中找到後天發展最終關鍵的因素,我們也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也有人提“關鍵能力”的概念。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性、關鍵性。於是,我們國家在幾年前2014年出臺了一個文件就是《關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個文件中第一次提到了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基於此,開始了對高中課程方案的研究。

今年2018年伊始就出臺了新版的高中課程方案和十幾個學科的高中課標,完全轉向了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方向。學科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它就是人學完學科以後給人帶來哪樣關鍵性的變化,概括起來三個方面叫: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每個人學完一個學科一定有收穫,這個收穫不僅是知識,是超越知識的收穫。比如說,有的學科給他完整的、嚴謹的邏輯思維;有的學科給他以人文的底蘊;有的學科讓他有歷史觀;有的學科讓他有全面系統判斷正確與否的能力。這都是學科能力。

我們用這樣一種方式去教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就要超過知識來學知識,知識變成爲他提高素質、素養的一種載體。考試就要考出這個東西來,考出孩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學科給他帶來的正確價值觀,這就是高考命題上要發生的重大變化。如果只是背知識點,那無法適應未來的考試。這是我從未來的角度,從世界教育發展的大勢角度談一談高考改革的必要性或者是它的背景。

我們說,人類正在走向信息革命、信息文明時代,帶來的是未來教育、未來課程、未來的學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人不能再遲到。因爲上一次進入到現代教育的時候,我們遲到了300年,今天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遲到了。

國務院在2014年9月3號出臺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誌着中國的新一版高考、中考改革全面啓動。在這個文件中提出了總體規劃,2014年開始、2017年全面推進、2020年全面進入。目前看節奏有的省還要推遲一點,但總體大方向不變。北京市是2017年高中全面進入了新高考的準備階段。剛纔我講了從內容上強調對學生的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學科關鍵能力、學科素養。

在文件中有這麼一段話,這段話容易被誤讀,它說,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科目的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三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語數外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這句話什麼意思?保持高考這三個科目的分值不變、科目不變、不分文理科,什麼不分文理科?數學的就說精準了,從語句上看統一考試科目不分文理科。原來語文不分文理科,數學分文理科,外語不分文理科,所以考試從考的科目不分文理科,從來沒有在文件中說學生不分文理科。甚至學生不僅要分文理科,而且要更加精細的分領域,因爲不分領域是無法應對高考的科目組合。我們剛纔講了有20種左右的組合。所以有的時候實踐中大家理解文件會有偏差。

再是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水平考試的成績,參考綜合,也就是高考錄取的依據。北京市構建了這樣的組合方式,3科必考,6裡面選3再加上綜合,6選3就可以有20種組合了。也就是說,未來的高考分數可以有20種不同的序列。

這是剛纔分析了一下必要性,下面講一下如何應對。我概括如何應對有三條:

第一條,生涯規劃、貫穿課程始終。

第二條,高一報志願

第三條,領域分班。

時間關係,我不可能細講,因爲這一方面專門寫了兩篇文章,大家可以到網上查。關於生涯規劃有很多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認識中容易把它混淆了,到底哪個是生涯規劃?比如說,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業規劃、職業規劃人生規劃,還有學業指導,我又加了叫學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怎麼樣認清不同概念所指?上位可以說是生涯規劃,剩下的全是下位概念,它有不同的指向。

比如說,人生規劃更加宏大一些,職業規劃聚焦未來的職業方向,學業規劃是基於未來的方向規劃他如何去學。這三者在我們高中都有,但是到了哪個年級以什麼爲重?這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所以,我給大家做了這麼一個高中生涯規劃四步分析,四步的課程建議:

第一步,在高中階段要與學科爲主,就基於學科的職業生涯規劃,主要開發和實施主題和學科老師。剛纔一零一熊校長給大家做了範式,老師要對孩子們做學科規劃指導,要知道這個學科未來幹什麼。在這個基礎上學生開始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所以下學期要進行高中的學業發展規劃。這個完成以後要進行高一的準報志願,就是未來到底要學什麼?我們現在高一要完成的任務往往是6選3,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6選3的前面是什麼?他得知道將來幹什麼,他不知道未來幹什麼等於6選3完全是按照考試邏輯去選,不利於學生很好的學習。所以,在高一上做這件事情,未來的方向、然後進行學業規劃。

高二兩個規劃特別的重要,當然高二和高三可以打通用,職業生涯規劃在高二整個年級來做,人生規劃放在高三去做,因爲人生規劃管的長遠,高三可以考慮更遠一些。高二這一年完成兩個職業生涯階段非常的重要,而不能空對空,要拿出關鍵性報告。第一個是要讓學生做自我職業分析報告,第二個是做未來職業方向跟學科結合的研究性報告,這兩個報告要跟研究性學時打通,這兩個報告是自主招生的敲門磚。把這三個東西整合到一起就是生涯規劃,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不能虛着來,你整個這三年裡到底做了哪些研究?參與了哪些實踐?要拿着載體紙質的東西、設計的東西來做憑證。所以,有了這樣兩個報告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在原來分析的時候是高一年級階段有兩個報告,高二年級有兩個報告,一共四個報告,這樣孩子們把整個綜合素質評價、研究性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整個打通了。具體課程怎麼上時間的關係就沒法具體講了,大家可以看一看我那篇文章,把每個階段的課程編制方案的大綱給大家做出來了。第一個,比如說高一上學期有5個單元,學科魅力、學科能力、學業路徑、學科適應程度、學科與我,最後寫自己跟這個職業相關的分析報告。這個分析報告就是準報志願,根據這個6選3進行領域分班。

這是高一下學期學業指導的規劃。這是高二職業規劃。職業規劃要跟研究性學習緊密相關,然後完成職業生涯的整體規劃,爲報志願提供更加清晰的基礎。還有就是人生規劃。人生規劃要心理學老師來做的更宏觀一些,考慮的更長遠一些,主要給他未來學習持續的動力和自我認識,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這就是按心理學方式來做了,前面兩個更多的是按學科方式來做。

生涯規劃的課程安排要跟幾個結合。比如說,跟選修課結合、研究性學科結合、綜合素質培養結合等等。在這基礎上要進行編班,對高中校長來講還有一個挑戰,就是班級怎麼排?我過去三年對全國所有的高中進行高考改革課改高中做了研究,總結爲6大範式,所謂的範式是可以進行組合參考的,第一個範式就叫平行編班開放走班,它是一種大開放,整個學校的平行編班開放走班。還有一種方式是在此基礎上取消行政班,這種方式不太建議,但是現在有學校這麼做,完全按照教學班走。還有的是按領域編班,半開放走班,有一部分的課送課到班。還有的是分層編班,半開放走班。

班級是兩個概念:一個是行政班,一個是教學班。我們講一個是分層、一個是分類,還有是“雙軌制”。雙軌制用的很少,有的學校是兩個方式的分班:一個是按照行政班,還有一個是按照社團或者學部來編班。所以,學生有兩個註冊,這種方式也有一些學校在用或者是組合起來用。各有利弊,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選擇自己不同的方式,根據學校的規模大小、根據學生的選擇性多少來進行調控。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能少走就少走。因爲我們的資源、學生的學習習慣,走多了以後對學生不利。

在領域編班的時候也可以按照學生選擇的大方向分爲幾類:領域編班,純文、偏文、文理兼修、偏理、純理、特色。不然6選3編20多種班對學校的資源浪費。

概括起來講不分文理意味着更加精細的分科,學科領域的組羣,由原來的高三報志願變成了高一的準報志願,現在讓孩子在高一之前明確自己的方向進行學科生涯規劃教育。我想把我的研究跟大家做交流,供大家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