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課綱「笑話」連綿 上海卻已發全球首本AI高中教材

臺灣課綱改革常常引發社會各界的爭執。(圖/記者語羚攝)

實習記者孫若蜜/採訪報導

上海4月發表《人工智能基礎》,並在北上廣40所中學率先用。此外,大陸教育部1月時表示,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處理算法開源硬件項目設計等正式劃入課標。與此同時,臺灣108課綱還在審查臺中全教理事長林碩傑直言,「也是在趕鴨子上架,需要完善」,無奈從政者趕時間。

全國教育產業工會臺中理事長林碩傑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很多人因此很緊張,但「全教產持中性角度去看這個現象的對比」,因爲他發現,這本全球第一本AI高中教材也只是「給高中生一個基礎概念而已,應該還沒有進入高端的研究領域」,而臺灣12年國教新課綱雖將資訊科技列爲國、高中必修科目,「也就是說會從國中起就給學生基本的培養」。雖然認同新課綱中將在AI教育中有可以發揮的空間,但他也直言,「臺灣的硬體設備跟師資培養要再加強,新課綱其實還沒有準備好。」

▼近期的課綱審議大會。108年8月就要上路的課綱,審查卻還沒完成,可能造成選書有限制、老師備課倉促,學生上課品質影響問題。(圖/教育部提供)

林碩傑指出,「現在就是在趕鴨子上架的狀態,其實可以更完善,如果沒有準備好,沒必要趕在108年上架,假設109年上架,但硬體上、師資上、教材上等等都跟全面準備好了,這樣纔對學生更好」,無奈施政者從施政的角度上,很難去考量到這樣趕時間下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對此,翰林出版社國、高中國教科書召集人宋裕也表示過,88課綱、95暫綱、98課綱,全都是公告2年後開始實施,這次總共52頁的國語文課綱卻在1月才公告,還要要求出版社6月送審,「中間還夾着過年,剩不到4個月可以編,根本來不及,莫把教育當兒戲!」,「教育部若是要課綱在108學年上路,教科書編出來的品質必定粗糙,教育部長不該爲了面子掛不住,強行實施108課綱。」

▼課審大會第12次課綱會議,當時確認了爭議不斷的國文科文言比例。(圖/教育部提供)

除了點出臺灣課綱的問題外,林碩傑也再次強調,「教育這個東西沒有所謂的贏在起跑點,比如說花5年培養了一批學生,也要10年後大概才能知道成果,也應該中性地看待其他地區的教育走向。」

同時,他還提倡,「大家一直強調新科技,但是道德人文的培養也不能忽視的」,衆所周知,AI等技術的發展很可能給未來的生活帶來顛覆,「但這同時也是雙刃劍,科技若被惡用,會有很大的危害,如果臺灣也做好這方面的素質教育,我相信會是臺灣不同於中國大陸,甚至其他地區的優勢。」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則告訴《ETtoday新聞雲》,「在相關領域上,像是程式語言的邏輯等等,臺灣是沒有忽略的,而且AI等科技都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變化,5年後、10年後的情況就是跟現在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上海那裡的教材推出有一定意義,「我們應該瞭解其他地區的教育,如果真的有更進步的我們可以採納、可以參考,但不一定代表臺灣的孩子就會因此而輸別人」,並強調臺灣應該在新科技教育中注重邏輯培養跟思想導向。

▼學生羣體也關注課綱改革動向,反對某些改革方向的學生曾攻佔教育部。(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負責課綱研究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受《ETtoday新聞雲》採訪時表示,上海的動作應該是不會影響到目前的課綱的。他們認爲,「其實這不是課綱可以回答的問題」,並進一步解釋說,「課綱也只是給一個基本的概念,例如將資訊科技列爲必修,但不能限制教材的細節,AI教材則屬於太具體的細節了。」國家研究院還表示,新課綱是請很多專家設計出來的,其中的核心精神是「讓臺灣的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上可是更加自主、多元、彈性」。而目前新課綱仍是草案階段,已交由課審會審覈。課審會連絡處也向《ETtoday新聞雲》透露,「不管上海的做法如何,在課審會這個部分,課綱是不會受影響也無法受影響的,畢竟規定的教材是由教育部定下來了。」

▼上海全球第一本AI高中教材 「人工智能基礎」。(圖/翻攝自微博)

據瞭解,「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會暨《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教材發佈會」《人工智能基礎》由商務印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商湯科技、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慕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行召開,標誌着全球首部AI教材將正式走進高中課堂

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海交通大學附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海市市西中學等40所學校成爲中國大陸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基地學校」。目前,上海市市西中學已經開始基於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授課。

▼ 「人工智能基礎」的目錄與學習模塊。(圖/翻攝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