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毒」殘留 農委會坦承:市面約有三成是僞農藥

惠貞憂心蔬果「吃」的安全。(圖/記者陳佳雯攝)

記者陳佳雯/臺北報導

國民黨團副書記長江惠貞25日針對農藥氾濫問題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要加強查緝;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海東則坦承,目前市場上充斥將近3成的僞農藥,除了將加強查緝外,也建議民衆在購買蔬果後,若要避免農藥殘留,用流動清水沖洗10到15 分鐘以上,就可以避免吃進去超量的農藥。

根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每個月針對蔬果農藥殘留量合格次數前十名蔬菜屬於豆類瓜果類,分別是菜豆(敏豆、醜豆粉豆長豆)、豌豆莢(荷蘭豆甜豆 莢等圓豆扁豆)、甜椒(彩椒)、小黃瓜萵苣(含A菜、大陸妹油麥菜、蘿美生菜)、青江菜、小白菜青椒番茄油菜(小松菜),至於殘留的農藥大多爲嘉保信加保扶、芬普尼等。

▲ 越漂亮的蔬果,農藥殘留量可能越高。(圖/記者陳佳雯攝)

馮海東說,這幾年政府進行非常多的查緝僞藥案件,「農民會用僞藥是因爲這類產品因爲沒有受到政府法規管制,所以可能藥量高或是添加多,或許效果會比較好,農民要追求效果好、價格便宜,因此使用僞藥。」

馮海東說,目前法規限定連續採收的安全採收期是1周,但是時間長短要看使用的藥品,他坦承,農藥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僞藥,「有一種是未經覈准擅自生產販售, 這是黑數,但是可以推估」,而若用市面上廢農藥的容器去估算,「約有3成可疑」。

馮海東說,現在查緝工作國內主要是透過行政檢查,由各地方政府對轄區的販售業者進行行政檢查,每年都有農藥品質管制計劃,由於農藥零售店農業縣份家數多,所以一般數量少的縣市查緝頻率高,如果縣市零售業多,查緝頻率低,每年都有規劃聯合檢查,協助縣市加強查緝。

根據現行法規,生產或是製造加工輸入禁用農藥1年以上7年以下,販賣禁用農藥、生產製造加工輸入僞農藥是6月以上、5年以下,販賣僞農藥處3年以下徒刑,農民若使用禁、僞藥則處將被以1萬5到15萬的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