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資產入表半年觀察:面臨三大關卡,多方合力共同推進

本報記者 蔣牧雲 何莎莎 上海 北京報道

距離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已經過去半年有餘,2024年作爲“數據資產入表元年”,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在數據要素應用的領域有哪些探索?探索過程中又有哪些挑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以下簡稱“高金”)發佈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情況跟蹤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並舉行數據資產入表實踐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爲,數據資產入表是連接數據價值與金融市場的重要橋樑,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數據資產是關鍵所在。也有與會人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數據資產沒有明確的價值評估體系,暫時依託於無形資產的認定方法。此外,產品的權屬和使用規則等也尚待明確,市場對此也保持關注。

面臨三大考驗

在前述研討會上,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表示,數據已成爲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的第五大生產要素,且數據要素還能爲其他生產要素賦能,進一步凸顯了數據要素的重要性。另外,數據入表標誌着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啓動,這個過程中還面臨市場關、會計關、法律關的考驗,“不管哪個行業,將來都會和數據資產打交道。數據資產入表,既要積極推動,也要非常慎重穩健,不能一哄而上、急於求成。”他說。

事實上,在數據資產入表案例爆發式增長的同時,行業也面臨科學量化難、預期經濟利益流入評價難、數據產品市場價值評估難等一系列難題,進一步推動數據資產的高效管理、深度挖掘其金融價值,成爲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

“數據資產入表是過程性而非結果性事件,數據產業鏈需要持續研究新型管理技術,而交易與流通是數據價值實現的必經之路。”中國經濟信息社數據資產運營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官趙麗芳介紹說,中國經濟信息社具有“聚數能力、用數場景、乘數效應”三方面的核心優勢,迄今已經爲數十家企業提供數據資產全生命週期管理諮詢服務,摸索出了數據資產管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可行路徑。

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王晨表示,數據資產入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其中包括強化數據合規意識、打造數據覈算體系、挖掘數據資源、追蹤數據歷史成本,開展數據質量評估等一系列工作。他認爲,數據資產入表後,數據資產增信、數據資產作價入股、數據資產質押融資、數據資產證券化是數據資產創新應用的四大方向。

一系列背景下,高金智庫數據資產研究課題組發佈《報告》,全面梳理、分析中國企業入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上市公司開展數據資源入表較爲謹慎,入表案例數量和入表金額均相當有限,而城投公司和類城投國企入表較爲踊躍。

《報告》顯示,A股上市公司中僅有18家公司在一季度財報中披露了數據資源,共涉及金額1.03億元,其中無形資產項下0.79億元。從數據資源入表影響來看,數據資源入表之後對企業財務指標與市值的影響有限,新增數據資源披露對企業資產負債率的影響普遍較小,對部分企業利潤率的影響較大(2家逾10%)。

與上市公司相比,城投公司和類城投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更爲活躍。一季度,國內有22家城投公司和28家類城投國企披露了數據資產入表情況。其中,部分企業已運用入表資產開展融資活動,50家入表企業中已有5家城投公司和7家類城投國企憑藉入表的數據資產獲得銀行授信。

評估標準與市場參考待完善

關於企業具體的探索情況,業內共同持有的觀點是:數據資產入表不僅是財務的事情,而是研發、產品、業務、風控、法務和財務多方協同的工作。

具體而言,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鬍海斌表示,數據入表前期要有完善的產品立項,產品開發過程中要有詳細的工時記錄,最後還需要有明確的數據資產管理辦法。城建信息完善了企業數據資產管理辦法,設立數據管理部門負責審覈各部門數據資源需求、計劃和預算,編制形成數據資源採集加工治理項目文件,做到“管理規範、安全合規、權利分置、賦能增值”。

上海電氣集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智斌介紹說,爲推動數據資產入表,上海電氣已形成三大數據共識。包括:充分認識到培育“數量大、類型多、質量高”的數據是發揮數據效用的必要條件;充分認識到數據治理是促進數據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是數據入表前的必要工作之一;充分認識到數據的資產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而拓展至數據要素行業中,除了企業之外,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高金副院長、會計學講席教授李峰認爲,數據資產的價值評估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如果缺乏成熟的評估標準和市場參考,可能導致資產定價虛高,甚至嚴重背離真實價值。基於數據資產的金融業務必須以穩健爲底色,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從法律與行業的角度,數據要素行業需要建立確權機制,明確數據產品的權屬和使用規則。同時,建立統一的數據質量評估體系,對數據產品進行標準化的質量控制。制定嚴格的合規性審覈流程確保數據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從企業角度,也需要積極升級隱私保護技術,採用數據匿名化、加密等技術手段,保護數據中的敏感信息。與此同時,推動行業內部的技術標準化工作,簡化數據交換和集成流程。

(編輯:何莎莎 審覈:朱紫雲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