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

(原標題: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對於我們這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幹過,也在沿海乾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所以,我先後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食物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人均耕地面積僅爲全國平均水平的1/4。30多年來,福建立足資源稟賦和農業特色優勢,牢固樹立並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推進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食用菌、林竹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食物供給更加豐富多元,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展現了大食物觀的實踐力量,對於各地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啓示作用。

必須深刻認識到,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更加註重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原糧消費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約130公斤。“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耕地以外,我國還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我們要轉變觀念,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羣衆食物結構變化趨勢,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福建依山而居開發“森林糧庫”,傍水而棲打造“藍色糧倉”,依託技術發展設施農業,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向適宜區集中、向產業園區集聚,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善於運用系統觀念,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着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

“悠悠萬事,吃飯爲大。”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從過去到現在,從福建到全國,大食物觀彰顯出更爲迫切的現實意義,蘊含着更爲寶貴的時代價值。奮進新徵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一定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爲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