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幫一把 不再愈「補」愈大洞

12 年國教實施後學生程度會變差嗎?根據教育部國教署科長林祝裡的說法指出,教育部爲確保學生的學力品質,在101年訂出全國統一的國中成績評量準則,即必須通過4項評量,而在評量的7大領域中,有3個領域是藝術及活動類別,因採多元評量,學生通過的問題不大,故學生只要通過任何一門學科領域,便能畢業。但這種說法引起各界疑問。

1月份全國校長協會曾隨機抽樣北、中、南10所國中,並以8年級學生在7年級時的成績做爲樣本,就發現學生未達4領域合格者約10~19%。因此全國校會協會理事長春光表示,教育部爲因應12年國教上路後學生成績不要變差,將原本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健體、藝文及綜合的7領域評量及格門檻從3項調高至4項,這樣恐怕會導致明年9年級的學生2成拿不到畢業證書

臺灣10多年來不斷教改,近年「因材施教」的理念再度被提出來,不同於以往的是,現今教改訴求的是強調「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張新仁撰文指出,補救教學對象爲低成就學生,早期諸多學者對「低成就學生」的界定智力正常,但其實際的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能力水準;近期對於補救教學的受教對象,則界定爲經學業成績考察,其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在學業成就的表現上低於其他學生許多者,即視爲該補救的學生。

其實針對這些低成就學生,教育部自86學年度起即鼓勵國中於學期中試辦「補救教學」,87學年度起教育部鼓勵國中另於寒暑假辦理「潛能開發班」,希望藉學校補償教育措施改善學生的學業及行爲表現。

目前須受補救教學的低成就學生現況有多嚴重,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101年補救教學經費約9億,到了103年大幅拉高到14.9億,每年平均有20萬人次的國中小學生需要接受補救教學。此外,教育部表示爲因應12年國教,要放寬學生參加補教教學條件,預估全國國中會增加5000名學生加入,形成愈補愈大洞的疑慮,這也反應出國中小有許多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完整吸收知識,必須額外接受輔導

不過數位教育在政府的扶植下,相關產業倒是快速發展。觸控電子白板應用大廠佳樂科技、教育內容應用軟體大廠創意未來科技、以及數位內容供應商漢華教育機構,紛紛推出新的數位應用處理方案,讓國中、小端的補救教學內容及應用數位資訊化。

佳樂科技副總經理楊家寶指出,都會區父母都會送孩子到補習班,來拉近與同儕差距;但偏遠地區的資源相對較弱,長久下來競爭力就愈差。所以佳樂科技和創意未來合作,利用數位教育整合系統,提供學校端符合教育部規範「提報率」、「施測率」、「受輔率」、「進步率」、「結案率」的「補救教學」系統,讓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豐富。

張忠謀認爲臺灣經濟的藥方是「人才」。其實像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天然資源並不豐富的國家,早就視人才爲最重要的資產。因此,培育優秀、實用人才,纔是「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以及臺灣下一代競爭力所在。